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化”回族职工的幸福生活
    眼前的农家小院,坐落于淄博市金岭回族镇的中心位置。在三分钟的步行圈内,分布着数家本镇居民开设的牛羊肉摊点和各式的民族风味小吃。金岭烧饼,热豆腐,金岭蜜食——这些地域特色明显的食品,也大都有专门的摊点销售。院子南边的葡萄架上,一束束紫色的葡萄正从叶子的缝隙中露出来,晶莹剔透的葡萄粒给人以唯美的感觉。这样的果实,似乎不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来,倒像是十足的生活点缀品,单单看着,便能获得十分的满足。
    小院的主人叫沙作才,今年54岁,是齐鲁石化热电厂的一名倒班职工。他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工作在司泵岗位上,在单位领导与同事们眼中,老沙那是名副其实的“泵王”。熟悉沙作才童年生活的镇上人说,三叔(老沙排行老三)小时候特别皮实,大冬天都光着脚丫在外边疯玩。时光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齐鲁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在金岭镇南边的群山脚下动工,镇上的许多适龄青年参加了招工考试。沙作才被分配到了尚在建设中的热电厂,而后来成为了他妻子的张翠玲,则分到了供排水厂专司水泵。
    在老沙的手机相册中,一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照片上的青年穿着笔挺的牛仔裤,花格衬衣把整个人装扮的朝气蓬勃。用当今时髦的话来形容,也是“小鲜肉”一枚。这张照片是老沙进厂后去安庆学习时拍的。学习结束回到厂里,他被车间安排到了给水岗位,成了一名司泵值班员。在当时那些老师傅们的帮助与带领下,很快独立顶岗。一眨眼功夫,三十年过去了,老沙成了领导与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泵王”。后来的很多司泵都是从他这里培训出来的。一批批分来的大学生,更是少不了来他这个岗位锻炼。如今已是汽机车间副主任的于明波,至今都保留着刚进厂时在给水岗位学习时的笔记。
   “自己经过苦日子,懂得过日子不易。要不是招工进厂,我还不定把日子过成啥样?厂里有专门的回民食堂,尊重回族的节日,在工厂这个大家庭里边,咱处处都能体会到温暖……”快言快语的老沙,对自己所在的工厂一直心存感恩之情。
    儿子沙良宁,2008年高中毕业,当年就参军去了部队。复员后,经过双向选择,来到山东阳煤集团就业。说来也巧,良宁经过工厂的培训后上岗,所从事的专业竟然还是跟泵打交道。一家三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司泵”专业户。参加工作后的沙良宁,在工作上跟他父母亲一样肯吃苦,处处表现出一名复员军人的优良素质,如今的良宁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你见过谁家的儿媳妇跟婆婆好到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我这儿媳妇自打进门,就没跟家里人红红脸!”一说起儿子跟儿媳妇,老沙好像有一肚子话要说,可在外人面前,似乎又想尽量保持低调些,这复杂心理反映在面部表情上,使他看上去特别可爱。
    女儿沙瑞洁,去年考上大学去了外地,学的是英语专业。老沙说,瑞洁这孩子特别让他感到骄傲,学习上很知道用功,也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把眼睛光盯在吃穿上。一个月的生活费,回回到月底了还都有剩余。自己给自己加压力,这不,前段时间说等大学毕业了再继续考研……只要孩子往正路上走,考到哪里咱就供到哪里。
    这对在城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妻,如今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金岭镇上那座重新翻修后的小院里,养花、种草、带孙子。刚刚一岁多的小孙子暂时还由母亲带着,等到再大些,也会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回到这干净、齐整地小院子里来,在浓浓的金岭口音里茁壮成长。
    在老沙的内心深处,幸福美好的生活,莫过于妻贤子孝。而这些,又都无比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了。抚摸着前段时间儿子刚给他买的这台小轿车的反光镜,他说:“人要学会知福、惜福,万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
    是啊,这道理看似简单,然而,若不是历经了人间风雨,要真正懂得却也绝非易事。
描述:老沙抱着大孙子喜滋滋地站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
图片 Q图片20160723161910沙作才.jpg
Click Here To EnLar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