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1|回复: 3

[书意] 巴金:忆鲁迅先生

发表于 2016-8-4 14:36: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北京图书馆出来,我迎着风走一段路。风卷起尘土打在我的脸上,我几乎睁不开眼睛。我站在一棵树下避风。我取下眼镜来,用手绢擦掉镜片上的尘垢。我又戴上眼镜,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我在这树下站了好一会,听着风声,望着匆忙走过的行人。我的思想却回到了我刚才离开的地方:图书馆里一间小小的展览室。那地方吸引了我整个的心。我有点奇怪:那个小小的房间怎么能够容纳下一个巨人的多么光辉的一生和多么伟大的心灵?
  我说的是鲁迅先生,我想的是鲁迅先生。我刚才还看到他的手稿、他的信札和他的遗照。这些对我也是很熟悉的了。这些年来我就没有忘记过他。这些年来在我困苦的时候,在我绝望的时候,在我感到疲乏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我特别记得:十三年前的两个夜里我在殡仪馆中他灵前的情景。半截玻璃的棺盖没有掩住他那沉睡似的面颜,他四周都是芬芳的鲜花,夜很静,四五个朋友在外面工作,除了轻微的谈话声外,再也听不见什么。我站在灵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我想着我个人从他那里得过的帮助和鼓励,我想着他那充满困苦和斗争的一生,我想着他对青年的热爱,我想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我想着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华北、阴云在中国天空扩大的时候离开我们,我不能够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死。我暗暗地说:他睡着了,他会活起来的。我曾经这样地安慰过自己。他要是能够推开棺盖坐起来,那是多么好啊。然而我望着望着,我走开,又走回来,我仍然望着,他始终不曾动过。我知道他不会活起来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象立誓愿似地对着那慈祥的面颜说:“你象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象一颗永不殒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的确,这些年来他的慈祥的笑脸,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泉源,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又是过去的事了,那是更早的事。一九二六年八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北河沿一家同兴公寓。我在北京患病,没有进考场,在公寓里住了半个月就走了。那时北海公园还没有开放,我也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在北京我只有两三个偶尔来闲谈的朋友,半个月中间始终陪伴我的就是一本《呐喊》。我早就读过了它,我在成都就读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和别的几篇小说。我并不是一次就读懂了它们。我是慢慢地学会了爱好它们的。这一次我更有机会熟读它们。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以后的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我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我又得到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地读熟了它们。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学到了一点驾驭文字的方法。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拿我这点微小不足道的成绩来说,我实在不能称为他的学生。但是墙边一棵小草的生长,也靠着太阳的恩泽。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
  不,他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就象眼前的树木一样,这树木给我挡住了风沙,他也曾给无数的年青人挡住了风沙。
  他,我们大家敬爱的鲁迅先生,已经去世十三年了。每个人想起他,都会立刻想到他的道和他的文章。这是他的每个读者、每个研究者永远记住,永远敬爱的。他的作品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宝物。这些用不着我来提说了。今天看完了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的展览会出来,站在树下避风沙的时候,我想起来:
  这个巨人,这个有着伟大心灵的瘦小的老人,他一生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预言着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他为着这个前途花尽了他的心血。他忘了自己地为着这个前途铺路。他并没有骗我们,今天他所预言的新中国果然实现了。可是在大家、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他却不在我们中间露一下笑脸。他一生诅咒中国的暗夜,歌颂中国的光明。而他却偏偏呕尽心血,死在黑暗正浓的时候。今天光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这的确是一件叫人痛心的事。为了这个,我们只有更加感激他。
        风一直不停,阳光却更灿烂地照在街上,我已经歇了一会儿,我得往前走了。


                                                                        1949年10月11日
               (选自《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4:37:58 | 查看全部
后记:《忆鲁迅先生》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憩园》、《寒夜》等中长篇小说,《旅途随笔》、《海行杂记》、《废园外》、《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华沙城的节日》、《倾吐不尽的感情》、《友谊集》、《新声集》、《爝火集》、《随想集》、《随想录》等多种散文集,另有《巴金选集》、《巴金全集》,巴金散文具有其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即叙述平实,语言质朴,却又能表现强烈深切的感情。写于建国后的散文,无论是歌颂志愿军战士,礼赞新中国、新生活,还是记载出国访问见闻和回忆故人,都保持了朴实的叙述风格和真实的情感内容。
  在《忆鲁迅先生》中,作者回忆了两个情景:一是为鲁迅先生守灵;二是年轻时去北京考大学因病在公寓读《呐喊》。全篇叙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及其作品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深情地歌颂了鲁迅一生的奋斗和功绩。
  这篇散文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是巴金散文的基本表现方式。第一人称便于写人记事,表现真情实感。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写起,使作品具有了真实的心理基础和特定的艺术情境。作者只是简略地叙述自己从北京图书馆出来后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怀念,没有刻意组织的结构,没有使用绚丽的语言,但包括散文后半部分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性文字,都蕴含着很深的情感内容。全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示出特定的情境,从而把读者吸引到散文的氛围中去。如作品开头的一段话,为表现怀念鲁迅先生而设定的情境,而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那段叙述,作为出色的情境描写,极具感人的艺术力量。
  巴金在谈及《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的写作时曾说:“我写这篇短文并不觉得自己在做文章,我不过老老实实而且简简单单地叙述我们会见彭总的情景……只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地讲会见的事情”,“全篇文章从头到尾,不论事实,谈话,感情都是真的”。(《爝火集•后记》)不是在“做”文章,而是“老老实实”、“朴实无华”地记录生活,表现生活,这确实是巴金散文创作的最鲜明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4:38:57 | 查看全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2001年10月26日15:50 光明网-生活时报

  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了。

  先生生前的生存环境不是太好,所以先生曾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没有想到的是,先生辞世这么多年之后,他的“生存环境”似乎也是不太好。比如有个别的后生,也来“看”先生,肚子里一些坏水就破囊而出。难免就溅着了先生的裤脚。

  如果1949年后,先生依然活着,他会怎么样?个别后生的“看”法,不足为训。先生地下有知,大约还会“于无声处听惊雷”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相信鲁迅先生是这样的。

  海婴撰写的回忆录,用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的书名。其实先生辞世之时,海婴还是一个7岁的稚齿孩儿,但先生又的的确确陪伴了海婴70年,70年,一直到现在,一直到将来。

  海婴是第一次把自己的经历、思考写出来。海婴说,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许多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内容,都是自己长大后去想、去思考才了解到的。好多事情是可以称为“内情”的,鲜为人知。还有许多的图片,不常见或者未曾见的。“揭示父亲死因中的浓浓谜团;挑开兄弟反目的隐秘面纱;披露父亲身边两个女人情感纠葛;道出父亲与文坛敌友的恩恩怨怨;坦叙父亲逝后一家人的不平常岁月”,这样的文字印在书的腰带上,不免有些广而告之的意味,但先生知之,也一定是微微一笑吧,因为这些话语的内质不虚。“腰带”上还有一句话:“鲁迅‘横空出世’120年,鲁迅之子周海婴70年第一次深情回忆”,其实70年来,深情的回忆何止一次呢?

  海婴是父亲母亲避孕失败的意外“作品”。怜子如何不丈夫?总有一种情在字里行间和照片里弥漫出来。

  于是我想,爱父如何不丈夫?开篇就有一个细节,时光悠远了,意蕴更加深长:“我早晨起床下楼,脚步轻轻地踏进父亲的门口,床前总是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了一件了不起大事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了。”

  先生是座金山,海婴挖掘的虽然还是一鳞半爪,但片片含金,字字含情。海婴一生从事的是理工科,回忆录能写到这个景致上,先生在地下读了,一定不会说是“空头文学家”所为,而是会微微含笑的。先生一定知道,自己的杂文有着那么鲜明的攻击性、否定性和隐蔽性,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到达的境界;先生是烈火,是风暴,是雷霆,而海婴是湛蓝的天空,是宁静的大海,所以他的回忆录,是平实的,素朴的,温文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时代远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光近了。温情的色香味,也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鲁迅与我七十年》,毕竟是非凡的七十年,让我们读读这本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0 15:29:42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