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4 14:38:57
|
查看全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2001年10月26日15:50 光明网-生活时报
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了。
先生生前的生存环境不是太好,所以先生曾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没有想到的是,先生辞世这么多年之后,他的“生存环境”似乎也是不太好。比如有个别的后生,也来“看”先生,肚子里一些坏水就破囊而出。难免就溅着了先生的裤脚。
如果1949年后,先生依然活着,他会怎么样?个别后生的“看”法,不足为训。先生地下有知,大约还会“于无声处听惊雷”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相信鲁迅先生是这样的。
海婴撰写的回忆录,用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的书名。其实先生辞世之时,海婴还是一个7岁的稚齿孩儿,但先生又的的确确陪伴了海婴70年,70年,一直到现在,一直到将来。
海婴是第一次把自己的经历、思考写出来。海婴说,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许多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内容,都是自己长大后去想、去思考才了解到的。好多事情是可以称为“内情”的,鲜为人知。还有许多的图片,不常见或者未曾见的。“揭示父亲死因中的浓浓谜团;挑开兄弟反目的隐秘面纱;披露父亲身边两个女人情感纠葛;道出父亲与文坛敌友的恩恩怨怨;坦叙父亲逝后一家人的不平常岁月”,这样的文字印在书的腰带上,不免有些广而告之的意味,但先生知之,也一定是微微一笑吧,因为这些话语的内质不虚。“腰带”上还有一句话:“鲁迅‘横空出世’120年,鲁迅之子周海婴70年第一次深情回忆”,其实70年来,深情的回忆何止一次呢?
海婴是父亲母亲避孕失败的意外“作品”。怜子如何不丈夫?总有一种情在字里行间和照片里弥漫出来。
于是我想,爱父如何不丈夫?开篇就有一个细节,时光悠远了,意蕴更加深长:“我早晨起床下楼,脚步轻轻地踏进父亲的门口,床前总是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了一件了不起大事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了。”
先生是座金山,海婴挖掘的虽然还是一鳞半爪,但片片含金,字字含情。海婴一生从事的是理工科,回忆录能写到这个景致上,先生在地下读了,一定不会说是“空头文学家”所为,而是会微微含笑的。先生一定知道,自己的杂文有着那么鲜明的攻击性、否定性和隐蔽性,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到达的境界;先生是烈火,是风暴,是雷霆,而海婴是湛蓝的天空,是宁静的大海,所以他的回忆录,是平实的,素朴的,温文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时代远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光近了。温情的色香味,也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鲁迅与我七十年》,毕竟是非凡的七十年,让我们读读这本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