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康工的“网”事
    坚持数年,必有所获。
这居类似箴言的话,有人信也有人不信。齐鲁石化热电厂汽机车间的技术员康秋花说她信了,从年轻时就信,信了就信一辈子。说这话时,康工的脸上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豁达的微笑,脸颊上两朵洗不掉的“高原红”,熠熠生辉。
    康秋花来自西北,上班伊始,便于水汽车间触“网”。自此,拉开了自己长达数十年的织网、修网和撤网序幕。她把青春与才华按照日月分秒分割开来,揉成丝,搓成线,编织进了分布于热电厂空中、地下的冷热水管网、高低压蒸汽管网。
    半年,其实很短。
    有一回坐车,听到边上人说出这样惜时的话:这才喝了几场酒?上半年就完事了……语气中透出对岁月匆匆流逝的无奈。康秋花触“网”后,她用半年的时间吃透了车间上百台设备和全部的工艺流程,整理出来十多万字的学习资料。休息的间隙,她还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每一天的学习心得。单身宿舍里的那盏灯,见证了一名女工努力学习织“网”的过程。
从建厂初期的四炉四机到后来增添的五、六号炉、机,再到后来的七、八号炉、机,热电厂今天的炉机数量已比建厂初期整整翻了一倍。作为原水汽车间的技术员,新建炉机增设的汽水管线,工艺革新撤掉的废旧管线——一条条都装在了她的记忆中,变成了系统图上的纵横交错。从哪里接入,又在哪里分岔,长度多少米,粗细几公分……这些维持电厂安全生产的基础资料,康秋花说::“不能忘也不敢忘。”
    “康工,一号机乙侧工业水倒黄河水,那个2号门一年用一次,我们班都好几年没有赶上操作了,具体位置有点模糊了,还是请您来确认一下吧,别操作错了……”
    “记住了——2号门是这只!下次要是还记不住,我就考核你们!”康秋花说,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自己也很无奈。近年来,随着车间整合,老职工退休,岗位人员变化很大。原来热网的那些老职工,还可能对地下管网有点印象。一些调换岗位来的人员,只能根据系统图去判断,一时拿不准也是正常的。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康秋花一直把提高职工们的技能挂在心上。她常说,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像热电厂这样系统复杂、专业界限清晰的生产企业,哪个专业的技术力量弱了,都可能引发“骨牌效应”。
    专业化重组后,康秋花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她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车间领导的信任。前年,车间把职工培训的重任又压在了她的肩上,希望她好好发挥自己的热网技术专长,切实提升运行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她欣然领命。
    许多个白天与深夜,她伏案编制培训方案。数不清多少次她来岗位帮助职工答疑解惑。2015年公司热电板块的汽轮机专业技术大比武中,那一块块奖牌,为她付出的心血做了注解:汽机车间3人获得1等奖,4人获得2等奖,5人获得3等奖。
    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把对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比作一场战争,那么,康秋花赢了。
    “康工您是哪年来到热电厂的?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热网吗?”
    “88年就来了,跟水管子、汽管子打了半辈子交道……”康秋花用夹杂了西北口音的普通话边微笑着回答,边快步跑向前边停着的班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