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1|回复: 2

[书意]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发表于 2016-8-8 10:57: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姚雪垠.jpg
  
        姚雪垠(1910~1999),河南省邓县人。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等作品。其中《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矛盾文学奖。

  凡来到无锡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惠山的。惠山的风景实在平常,人们去的目的不在看景,而在吃茶。我住在梅园西边的太湖岸上,离惠山相当远,但既然来到无锡小住,也不愿放过吃一杯惠泉茶的机会,于是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兴致勃勃地去了。

  我虽然喜欢吃茶,但对于吃茶一道完全外行。因为我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久之便成习惯。既是找刺激,所以茶不在好,只要苦香就行;有时兼为解渴,喜欢把大杯倒满,大口大口地吃。古人文章中讥村俗人吃茶只要“浓、热、满”三个字,我正是这种俗人。但尽管我对吃茶一道很外行,这次去惠山吃茶却决心要仔细地、慢慢地、小口小口地、用舌尖品着滋味吃。许多年来,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在许多古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读过张岱的《陶庵梦忆》,我知道有些讲究吃茶的雅人,如一位叫做闵汶水的老头子把惠泉水运到南京煮茶,而作者的祖父住在绍兴家中,也曾以惠山的水泡茶待客。在杭州人蒋坦所著的《秋灯琐忆》一书中,也提到有朋友来游杭州,“以惠山泉一瓮见饷”。既然古时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尚且把惠泉的水运到几百里外泡茶吃,可见这水的名贵,我怎么能够不仔细地品品滋味?

  我原以为国庆节假期刚过,又不是星期天,游惠山的人一定很少。谁知一进惠山寺门,简直像走进热闹的庙会,拥拥挤挤,人声噪杂,连一个空座位也找不到。等我参观了寄畅园,看过了无锡的出土文物陈列室和泥人艺术陈列室,看看太阳已经西下,转回来才在惠泉的院里找到了一张空桌。我坐下去,向服务员要了绿茶。无锡所有游览区的茶资都是每杯一角,南京也是,只有惠泉是一角二分。我没问什么原因,反正道理很明白:这是惠泉。据许多书上说,讲究吃茶的人,不但讲究茶叶、泉水、火候,还讲究茶具。可是惠泉的茶社对茶具是很不讲究的,每人一把粗瓷圆茶壶,一只粗瓷小茶杯,形式和颜色都很恶劣。放在我面前的茶杯还有碰破的缺口和裂纹。我没敢挑剔,因为我明白泉水和茶叶是主要的,茶具不是主要的。同时,在我的邻桌上正有两位茶客在高谈艺术理论,我想,如果我向服务员指出茶具太不美,他们准会笑我这个人有资产阶级的艺术思想。

  我倒了一杯茶,看见茶色很淡,也闻不到香味,呷了一小口含在嘴里,用舌尖慢慢品味,不但觉不出味道好,甚至远没有南京鸡鸣寺的茶好吃。总之,香、色、味三者都极平常。我没有失望,等了一两分钟,又倒一杯,颜色稍微浓一点,吃到嘴里也有点香味,但是凭良心说,似乎并不比我们在家中吃的茶好多少。仔细地尝过两杯,我不能不感到失望了,开始露出村俗本相,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当我刚刚坐下的时候,我的桌边的空位子已经被新来的游客坐满。听他们谈话,我知道这是一对夫妇,一位从外地来的姑母,两个小孩。三个大人坐在椅子上,小孩子们没有地方坐,只好站在桌边。按照规矩,三位大人应该是三壶茶,三个茶杯,但他们同服务员争执半天,说他们只有两个人要吃茶,只留下两壶茶,两个茶杯。他们很懂节约,首先是姑母和丈夫吃,丈夫吃过以后把自己的杯子转给妻子吃,妻子吃过后又叫两个孩子吃。孩子们并不喝,只要吃菱角不要吃茶。母亲向他们动员说:“傻崽子,吃哉!这是二泉的茶,吃哉!”这时我已经大口大口地吃过三杯,含着会心的微笑把眼睛离开他们,扫向周围的茶桌上。

  所有的桌边都坐得满满的。所有的人都是快活的。从服装上,口音上,面型上,我明白这些游客不但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南方和北方的,有些人们的脸上带着长途旅行中的日色和风尘。我也明白,这些从外地来的游客,一定认为今天吃到惠泉茶是很大幸福,会把这件事深深地记在心中,写在日记上,将来会作为对别人谈话的资料,有意无意地到处替惠泉宣传。如果他们也感觉到茶味很平常,他们大概会怀着谦虚的心情说,不是茶不好,是自己对品茶是外行,不懂得吃茶艺术。

  我又看见,附近的一张方桌边坐着几个青年人,把一杯红茶倒得比杯沿高一点,满怀惊奇地嚷叫说这泉水不同于一般的水。这使我想起来不久前在南京游燕子矶,那位在观音阁伺候香火的女人刚给我讲完肉身不化的奇迹,看见我拔腿想走,赶快给我倒了一满杯半温不热的剩茶,宣传观音阁的泉水特别好,证据是茶倒满杯而不向外溢。我吃了一口,感到一股泥土味,匆匆地留给她一角钱走开了。也就在几个钟头前,我从蠡园回到我住的地方,又热又渴,倒了一满杯温开水,当时看得一清二楚,也是水比杯沿高一些不曾溢出。像这样的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难道只有惠泉特别么?于是我含着会心的微笑,从茶桌边站起来,走去看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

  乾隆皇帝虽然是一位盛世皇帝,见多识广,但是他也同常人一样,跟着大家喝采,说惠泉“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其实这事情不足为奇。惠泉是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而陆羽著过《茶经》,是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一向被茶博士们作为茶神来敬,人们对他的意见当然不敢怀疑。自古吃茶的雅人和俗人们,内行和外行们,都跟着吃茶权威歌颂惠泉,乾隆皇帝也跟着歌颂几句,又何足奇怪呢?

  有趣的是,惠泉的泉口是用石头成圆形的小池,紧旁边又了一个方形的小池,据说从圆池中打出来的水好吃,从方池中打出来的水不好吃。乾隆皇帝在诗中写道:“流为方圆池,一例石栏。圆甘而方劣,此理殊难究。”这道理真难“究”么?其实不然。我相信只要把方池洗刷得像圆池一样清洁,水的味道决不会有所不同。这分明是某些文人雅士,好事之徒,故意把惠泉说得非常玄妙,哄自己并以哄人。以乾隆皇帝的聪明,他未必会完全相信,只不过他害怕别人笑他俗,笑他不精于鉴赏,便只好人云亦云,跟着起哄。想到这里,我不禁又发出一股会心的微笑。

  惠山因泉而出名,泉因陆羽而出名。现在因慕名而来惠泉吃茶的人们,恐怕大部分不知道陆羽是谁。按理说,陆羽所尝过的水远没有一位率领勘察队的水利专家或地质工程师所尝过的水多,陆羽没充分的根据就把天下(全中国)泉水评定甲乙,实在有点狂妄。这道理很简单,但大家偏不去想。来欣赏惠泉茶的人们不但不需要知道别的,不需要动脑筋想一想,甚至连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都不必用,不必分辨惠泉茶的色、香、味,吃过后跟着大家喝采就得了,保险不会遭到讥笑和非难。

  我离开御碑,走下高台,穿过天井。刚才高谈艺术的两位茶客仍没走,正在津津有味地谈论一部名作家的小说。我停住脚听一听,觉得还是我时常听到的那些意见,于是我含着会心的微笑打他们的身边走过,出了寺门。

  回到太湖边,已经是黄昏以后了。匆匆地吃过饭,躺下休息。我想,惠泉是从石缝中喷出的泉水,当然应该比一般的湖水、河水、井水“清冽”,只是不应该把它推崇得不近情理。如果茶社的工作人员不依赖虚名,忘掉陆羽的品题,稍在茶叶、火候和茶具等方面注意一下,是可以泡出好吃的茶来的。

  想到这里,我的疲倦消失了,坐起来怀着一点惋惜的心情作《惠泉吃茶记》以记之。


  选自《新观察》,1956年第1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10:58:11 | 查看全部
姚雪垠与《惠泉吃茶记》
来源:江南晚报

姚雪垠
只要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会对姚雪垠这个名字有印象,都会将这个名字和一本书名结合在一起,这个书名就是整整撰写了42年才得以全部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他还写过一篇和无锡有关的品茶文章,这篇文章还曾被毛主席深切关注过。
毛主席关注《惠泉吃茶记》
1956年的秋天,姚雪垠的命运重大转折以前,他来到了无锡,据资料载,“住在梅园西边的太湖岸上”。在慕名前往惠泉吃了一次茶后,写下了一篇连最高领袖都关注的《惠泉吃茶记》。当然,姚雪垠的这篇文章,并不是毛主席所关注他的唯一一篇文章。
1957年2月6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的文章。这篇言辞过激的“讨论”文章,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姚文元也由此日后飞黄腾达。虽是同宗,姚雪垠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据当时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于黑丁传达北京的会议精神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院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谈到:读了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我发现作者很会写文章,问题是他看不起泥腿子,思想上有君子、小人之分,这是不对的。姚雪垠大概因为由于被领袖点名,在其后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极右分子”。这恐怕是他在当初写这篇《惠泉吃茶记》时所料不及的。但他也因此而出了名,一时间,《惠泉吃茶记》洛阳纸贵。
《惠泉吃茶记》里的香、色、味
那么,姚雪垠在《惠泉吃茶记》中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呢?
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凡来到无锡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惠山的。惠山的风景实在平常,人们去的目的不在看景,而在吃茶……”
接着,姚雪垠先对泡茶用的惠泉水引用别人的话赞美了一番:“许多年来,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在许多名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读过张岱的《陶庵梦忆》,我知道有些讲究吃茶的雅人,如一位叫做闵汶水的老头子把惠泉水运到南京煮茶,而作者的祖父住在绍兴家中,也曾以惠山的水泡茶待客。在杭州人蒋坦所著的《秋灯琐忆》一书中,也提及有朋友来游杭州,‘以惠山泉一瓮见饷’。既然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尚且把惠泉的水运到几百里外泡茶吃,可见这水的名贵……”
再接下去,姚雪垠谈起自己吃惠泉茶的感受:“我倒了一杯茶,看见茶色很淡,也闻不到香味,呷了一小口在嘴里,用舌尖慢慢品味,不但觉不出味道好,甚至远没有南京鸡鸣寺的茶好吃。总之,香、色、味三者都极为平常。我没有失望,等了一两分钟,又倒一杯,颜色稍微浓一点,吃到嘴里也有点香味,但是凭良心说,似乎并不比我们在家中吃的茶好多少……”
于是,姚雪垠在后面据此发出了议论:“惠山因泉而出名,泉因陆羽而出名。陆羽没有充分的根据就把天下(全中国)泉水评定甲乙,实在有点狂妄。惠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而陆羽著过《茶经》,是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一向被茶博士们作为茶神来敬,人们对他的意见当然不敢怀疑。自古吃茶的雅人和俗人们,内行和外行们,都跟着吃茶权威歌颂惠泉,乾隆皇帝也跟着歌颂……”
现在看来,毛主席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主要是看到文中提出的实事求是,讲究科学,反对人云亦云,偶像崇拜等论点以及作者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前人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向权威甚至“皇帝”挑战的勇气。但姚雪垠吃不出惠泉水的好,不等于别人也吃不出惠泉水的好,更不等于古人全错了。
姚雪垠在文章的最后还是对惠泉茶作了一点“肯定”:“如果茶社的工作人员不依赖虚名,忘掉陆羽的品题,稍在茶叶、火候和茶具等方面注意一下,是可以泡出好吃的茶来的。”
浓茶般的《惠泉吃茶记》
姚雪垠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小说家,毛主席也认为他写文章“很讲究艺术技艺”。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单从“铺垫”这一写作手法上来看他是如何“泡制”《惠泉吃茶记》的。
姚雪垠“品味”惠泉茶后,没有急于发表议论,而是先写一个普通家庭跟服务员讨价还价,五个人只用两套茶具,并逼“只要吃菱角不要吃茶”的孩子吃茶,因为这是“二泉的茶”,作者听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写几个青年人惊呼二泉水与众不同,茶水高出茶杯而不溢出。作者以自身的经历认为青年人少见多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因此作者第二次发出“会心的微笑”。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陆羽凭一家之言将惠泉评为“天下第二泉”,乾隆皇帝尽管见多识广,但也同常人一样,人云亦云,作者“不禁又发出一般会心的微笑”。按理说,陆羽尝过的水还远没有一位水利专家或地质工程师所尝的水多,他没有充分的理由就把天下泉水评为甲乙,但大家偏不去想,甚至连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都不必用,不去分辨惠泉茶水的色、香、味,吃过后就也跟着别人喝彩,其实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当作者听到两位茶客津津有味地谈论一部名作家的小说,所谈无外是常听到的那些意见时,再次“含着会心的微笑”出了山门。
这一个个“会心的微笑”,就是姚雪垠一道道精心泡制的“茶”,也就是揭示文章之题而作的一层层铺垫。通过这一层层铺垫,一步步地引发出了自己的议论,从而使得整篇文章就如同一壶煮透的浓茶,引人回味无穷。
《惠泉吃茶记》之后
姚雪垠在1957年被划为“极右分子”。从此,他专注于毛主席长期以来一直所特殊关注的历史人物——李自成,进行《李自成》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姚雪垠将它寄给了毛主席,得到了肯定。文革中,姚雪垠由此获得保护和写作上的支持。 1999年4月2日,先于《李自成》最后两卷出版前三个月,姚雪垠辞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0 15:32:04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