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3|回复: 1

[书意] 李敬泽:壶碎

发表于 2016-8-11 11:00: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环滁皆山也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
        “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1991或1992或1993年。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不来电,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2013年,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星沉海底当窗见,而教授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着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值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治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


【杨晓敏鉴赏】
       “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写作者的意图,习惯于隐匿在文字背后,在《壶碎》中,作者却极其坦诚地一语道破:一把偶然被打碎的紫砂壶,竟然在数年以后,影响了一个人漫长的后半生。其间的惋惜、讽谕之意,在从容的叙述中慢慢浸洇出来。
        故事的主人公只笼统被定为某先生,某教授,某老教授,体现的也许正是作家良苦用心。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弱点。嗜书的某先生某日访友,在朋友的书架上抽书看时,不小心把藏在书中的一把宜兴紫砂壶抽落到地上摔碎。很偶然的一件小事,当事人皆一笑而过,此后是云淡风轻。事情的陡转发生在很多年以后,壶的主人得知,那是一把价值三十多万的名家制壶,父子二人平静幸福的生活皆被改变。文中的壶碎,象征了理念的坍塌,导致了精神世界中的美好和纯粹的破裂。壶不断升值,人生在不断贬值,主人公几陷于崩溃。壶碎了,人生也趋于失常。
        顾景舟的净如秋水与教授的狂躁怨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壶碎事件让人咀嚼的是一种况味,折射的是两种生活姿态,纵然不能超然物外,也切莫让物欲的浮华绑架了。结尾似是旁逸斜出,实则匠心独运,意味深长。制壶名家顾景舟淡泊而专注,将全部生命热情投注于掌中壶,那把壶走进红尘世界却终为铜臭所染,真该为老先生制壶的初衷一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7 22:51:25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