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不刮风、不搞运动抓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切忌一阵风、搞运动。刮风、运动式抓作风建设,往往风声紧时、运动过程中收敛,风过后、运动结束后卷土重来、变本加厉;往往领导重视时成效明显,领导松懈时随之懈怠。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对党的作风建设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作风长效机制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一旦形成便不易变动,减少了领导个人意志的支配作用;作风长效机制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特点,对正确与错误行为的界限进行了界定,具有实践的可操作;作风长效机制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特点,任何党员干部都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受到制裁。科学的、合理的作风长效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遏制党内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十八大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党内教育长效机制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着眼于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设,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后,为了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全党又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三严”的内在要求和“三实”行为取向,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做人准则和成事之要。这些举措促进了作风长效机制的形成,凸显出党的作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有利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形成。
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保证全党在作风建设上坚持坚持再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作风建设机制,保障党走得好、走得快、走得远
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凝聚起党心民心。没有过硬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作风建设机制保障,党就难以走得好、走得快、走得远。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机制,注重刚性制度的约束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守群众路线这条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决不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建立党的作风建设责任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通过制定党内问责条例,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促进党的作风改善。形成党委主体责任,纪检监察监督责任,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党员干部本人自负其责的党的作风建设责任制。强化党的作风制度中的监督机制。由于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上级情况不明不便监督,同级怕得罪人不愿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按照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要求,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构筑监管网络,使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检察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使党纪监督、政纪监督、法纪监督呈现有序格局。将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纳入监管之中,对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全方位监督,形成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内监督和八小时以外监督的闭合体系。建立党的作风建设谈话和诫勉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作风机制的考评制度、标准和方法。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敬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