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美国总统候选人桑德斯说:我们都想提高最低工资,都希望挑战收入不平等,都想让人们可以上得起大学,都希望人人得到医疗服务。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需要每一个个人来创造与呵护。每个企业、每一个个人想事、做事,都必须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一、以人为本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的个人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儒家即提出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主张以仁爱对待世界万物,包括人和自然。孔子提出“为政在人”,孟子认为“得民者得天下”,荀子强调人为贵等。西方国家讲的民主、法制、人权,这些都是遵循人本理念。中国的历朝历代中不乏圣贤和开明的君主,西方的统治阶层,都将以民为本作为成就事业、维护统治的手段,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倡导体恤民心民情。
从古希腊开始,对人性人本的探究便如星星之火传承。至近、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带动了人本经济学发展,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其中,从心理学角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当底层需要得到满足,上一层需要便会取而代之,这些需求包涵五个层次,按金字塔形排列,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五个需求层面存在相互蕴含、相互依附、依次递进的关系,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三层次理论是同一概念的两个范畴,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托于客观存在。也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一曲同奏。人需要生活得更好,居住得更好,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与尊重,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是人性所在。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归根结底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人及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健全自我人格,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人的个人目标才能实现社会大目标,实现社会大目标才能保障个人更高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满足人对生理、健康、物质环境方面的基本需求,能为人的积极性的发展奠定生存基础。以人为本,满足人对安全保障的需求,能为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提供平安生活的保障。以人为本,满足人在交际、归属、情谊、信赖等方面的社会交往需求,能为人的积极性发挥拓展心灵视野,培育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以人为本,满足人对公平、正义的需求,能为人的心灵抚慰发挥作用,较好的激励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满足人对名望、尊严、荣誉及自我价值等精神层面的成就需求,将增进人的社会贡献归宿和公众认同,极大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推进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
二、以人为本才能推进人类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和物质财富文明。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生产的组织有赖于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的运营,物质财富的积累要靠企业的创造和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推行人本管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竭诚服务消费者,维护人类整体利益是实现物质文明的关键。
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员工。通常来说,一个企业内部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要素,包括设备、技术、场所、环境等;二是人的要素,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等;三是制度要素,包括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及各部门运转机制等。设备、技术、场所等物质要素有赖于人去使用、维护和管理,机制体制、规章制度则须依靠人来推动、制定和执行。因此,三要素中,最核心、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人。人的要素在企业就表现为全体员工,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员工的素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物质生产的原动力。
财富创造的源头是员工。在社会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创新科学技术的主导因素,是财富创造的源头。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物质财富。只有以员工为本,从员工的全面发展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基本生存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才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潜力,充分激发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为企业创造物质财富,使企业得到良性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总量性增长。
物质文明进步需要以人为本。物质生产文明是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科学技术的载体,载体潜能的挖掘需要以人为本。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拥有的知识、智力、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竞争取胜之道。物质财富文明是成就社会发展使命总体感的基础,只有财富极大丰富了,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物质生活保障和接受教育的财力支撑。只有人有了总体性的使命归宿,才能为社会发展进一步提供动力,才能使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有源泉。
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社会文明进步
社会文明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生,表现为物质、制度、文化和环境四个层面,物质总量的增长、制度规则的有效以及文化的繁荣昌盛和环境的清新优良,均需要人的推动才能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时代要求,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宏伟蓝图,提供详实具体的实现路径。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两大需求,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文明,还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核心就是激发和约束人的行为,保证全社会的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行为保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实现。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重视思想和文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才能得到极大改善。必须牢固树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理念,在物质文明基础上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用高度精神文明保证物质文明新发展,并在新发展的物质文明基础上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如此循环向上,不断实现人民幸福和全社会文明。
建立调动全员积极性的社会机制是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保障。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的体现,需要物质的支撑,物质的创造需要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人的努力需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积极性的发挥,需要人的利益机制相适应,需要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其核心要义,就是建立调动全员积极性的企业机制,协调发展好出资人、政府、社会群体、内部核心管理团队及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物质需求核心是利益相关,要做到既关注内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又追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两者相辅相成。两者要长期协调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是好的机制、制度、法规的完善与自觉执行的保证,为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大众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条件,为创建社会文明的实现做保障。
维护和推动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终归宿。满足和发展好人民的需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还需要健全的机制法规对人的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更需要崇高的道德规范形成来正确引导人,丰富人的健康的物质与精神家园。实现这些不仅需要社会组织的努力,还需要人人参与,即以人为本,倡导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文明进步。要畅通每个个体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价值创造,维护社会秩序、公平正义,全社会培育健康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要树立和谐竞争新理念,以平等、公正、法治、友善引领人激励人,做到诚信为本,坚持义利统一原则,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保护资源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节约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道路,使社会有未来,组织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统一,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全面的社会文明进步。
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