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1|回复: 5

现代饮食健康

发表于 2016-8-15 10:13: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现代饮食健康

1. 健康饮食应注意的问题
        (1)就餐姿势须正确:进餐时要端正坐姿,做到不压胃,使食物由食道较快进入胃内。
        (2)不要吃得太多:如先吃喜爱的食物,情绪上的满足会使你较快地产生饱胀感,从而避免进食过量。
        (3)细嚼慢咽: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消化食品)。
        (4)间隔时间要适宜:一般两次进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
        (5)尽可能不极饥时进食:因饥饿时食欲特强,容易一下子吃得多,从而导致肥胖。
        (6)膳后莫用脑:进食后,胃部消化需要集中血液。听听轻音乐,休息一会儿最为合适。若吃完就用脑,血液流向头部,胃肠血少,容易影响消化。
        (7)保证吃好早餐:不吃好早餐,人体最低限度的血糖(血糖食品)维持不足,人就不能充满活力地去学习和工作。
        (8)注意营养平衡:一日三餐应注意营养搭配,避免重样。
        (9)就餐时不谈与吃饭无关的事:若讨论复杂或令人扫兴的问题,就会影响人的食欲。
        (10)晚餐不宜过量:晚餐应吃一些简便易消化的食物,并应严格控制过量。这对控制体重和减肥(减肥食品)很有必要。
      
        2. 传统的健康饮食
        2.1 传统的健康饮食概念
        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出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记载。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大有科学道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仍值得提倡
        2.2 传统的健康饮食方法
        主要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个五”
        (1)五谷为养
         五谷为养”是指用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等谷类含淀粉最多,蛋白质次之,供给机体的主要是糖,而豆类则含蛋白质多,脂肪次之,供给机体的主要是蛋白质。谷类和豆类虽然都含植物性蛋白,但营养价值不完全相同,谷类蛋白质所缺少的氨基酸几乎都是赖氨酸;豆类蛋白质所缺少的氨基酸则为蛋氨酸。二者混食,互相补偿,从而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和自身的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2)五果为助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及坚果,有助养健身之功。果品类含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与蔬菜相似;但蔬菜要烹煮,维生素往往被破坏,水果则不必烹煮,可以生食,所含维生素不致损失。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3)五畜为益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品主要供给机体蛋白质及脂肪,而且畜类的蛋白质量较高,可与谷类蛋白质互相补足。动物性食品,亦是人体脂肪主要来源。中医认为这些都是“血肉有情之品”,补益作用确比草木之类为佳。而且,运动性食品中富含许多微量元素如锌、铁、锰等,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4)五菜为充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5 16:16:06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李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8:07:5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8:08:0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8:08: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08:08:25 | 查看全部
t0184e312e9d3643f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