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魏明东

立秋养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01:50 | 查看全部
3. 老人:
需要在精神上认识到,虽然秋天的燥气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对其加以防治的。通过练习静坐、闭目养神等方式来调节气息、消除焦躁、平和心境、养护心气,便能让身体更好的适应干燥的秋季。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宁信养神、强身健体尤为重要,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养心祛燥、宁心安神的药茶,食用一些补阴祛燥的食物,让身体更快的适应秋天的天气。


秋天时节老人在强身健体时,务必要注意循序渐进,起初保持心跳占最大心率60%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坚持每周有两天的运动时间。持续一个月之后再慢慢增强运动量。一定要注意延续性,倘若半途而废,运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果放弃锻炼之后再重新运动的话,一就要像先前一样循序渐进,不可突然进行大量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02:05 | 查看全部
4.孕妇:
秋季的气候十分干燥,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缺水并有痒感,又是皮肤甚至会裂开并出血。在此期间,人们的情绪会较为焦躁,这样不利于心脏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有可能诱发各种疾病。因此,静心凝神、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心烦便显得十分重要。


所谓宁心养神,首先就是让心情平静下来,不受烦躁的侵扰。清静养神法是古代精神养生的基础方法,也是人们宁心养神的最佳方法。早在唐朝,名医孙思邈就有“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的见解,而《医钞类编》中也有“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的记载。以上所述都表明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情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02:19 | 查看全部
7. 小常识
初秋运动有“四防”
立秋之后,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因此这个时期锻炼身体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防感冒。立秋之后晨练,要记得关注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另外,不要没运动就脱衣服,要先把身体活动开;运动后如果身体被汗水打湿,千万不要穿着潮湿的衣服吹风,否则非常容易感冒。
第二,防受伤。锻炼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热身活动的强度,把关节和肌肉活动开再进行锻炼。因为低温会导致我们的肌肉神经和关节韧带的灵活性降低,如果直接进入高强度的锻炼状态,非常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等状态。


第三,防秋燥。立秋之后,人们非常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喉咙肿痛、鼻出血、便秘等症状。这是因为低温和干燥的环境极易使肝气受影响,或偏旺、或偏衰,从而引发上述症状。因此,锻炼身体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吃具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作用的梨、蜂蜜、银耳、芝麻等。
第四,防疲劳。“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越好”显然是不成立的。运动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讲究限度。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如果运动量太大,锻炼后则会觉得疲惫不堪,甚至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食欲减退。所以说锻炼时一定要结合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02:37 | 查看全部
8. 节气习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02:4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6 16:17:24 | 查看全部
感谢魏老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6 16:17:43 | 查看全部
魏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6 16:17:55 | 查看全部
问好魏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