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话 雪
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在下着雪,书房内谢安(东晋政治家)正在和侄儿侄女讲解评说文章的意义。一会儿,雪大了,纷纷扬扬的雪花随风飞舞,谢安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才思敏捷,略假思索就说:“撒盐空中差(略)可拟(比拟)。”自己觉得比喻贴切,得意地望着妹妹。侄女谢道韫平时读书用功,且是聪慧过人,遇事沉着,这时已经思虑成熟,见哥哥这副得意劲就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未若(不如)柳絮因(凭借)风起。”谢安听了大笑,极为高兴,称赞侄女比喻得好。同样用的是比喻,比喻飞雪当然是用柳絮恰当了。
下雪时,洁白无瑕的雪花像轻盈柳絮,纷纷扬扬,四处飘落。大雪初霁,红日映照,琼楼玉树,银装素裹,使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岑参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佳句。唐代那位“张打油”喻雪诗亦令人回味:“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雪在自然界中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西汉时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雪花的基本形状呈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可表现出各放异彩的形态。有的像晶莹可爱的玉片,有的像亮光闪耀的银针,有的像枝丫丛生的树枝,有的像风韵雅致的宫扇……在形形式式的雪花中,每一片都俨然是一幅巧夺天工的图案画,排列整齐,造型优美。据说,世界上专门有人搜集雪花图案,拍摄了成千上万张雪花团案的照片,竟然找不到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雪花。
人们常用“像雪一样”之类的词句来形容白的颜色。其实,雪并非全是白的。国外曾出现过一场奇怪的“红雪”。据记载,1918年的一天,靠近格陵兰海湾的地方,突然狂风大作,天空飘下了红色的雪花,当地渔民议论纷纷,认为是不祥之兆。经科学家调查,“怪雪”之谜终被揭开,原来是由于暴风把细小的单细胞植物红藻,混杂到雪中而成的。1969年,原苏联东哈萨克额尔齐斯河流域,出现过一场“黄雪”;同年,在瑞典瓦腾湖意外地下了一场“黑雪”。在西伯利亚,“绿雪”和“青雪”则更为常见。“彩色雪”的形成,大都与藻类植物和工业物质污染有关。
“瑞雪兆丰年”,这是我国流传的农谚。小雪和大雪这两个节气表明,因天气寒冷,黄河流域的降水形式已从降雨转为降雪。在我国北方的农村,常把冬天下大雪看成是预告来年农作物丰收的瑞兆。为什么瑞雪兆丰年呢?因为雪花降落时能吸收空中的氮气,制造天然肥料,并把大部分越冬虫卵冻死;厚厚的积雪又像一层棉被,对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保湿作用,帮助农作物安全越冬;开春积雪融化后,又有充足的水分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所以各地广泛流传着“瑞雪兆丰年”、“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等农谚。
雪有造福于人类的一面,积雪过多也有造成灾害的一面。山区的雪崩、风吹雪及沿海的暴风雪,给交通运输、有线通讯、渔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威胁。2008年中国雪灾致使20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受灾人口超过1亿。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由于正逢春运期间,大量旅客滞留站场港埠。另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某些重灾区甚至面临断粮危险。而融雪流入海中,对海洋生态亦造成浩劫。台湾海峡即传出大量鱼群暴毙事件。2010年元旦刚过,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新疆等地便迎来了开年大雪,经过大面积大雪“洗礼”后的中国大地又开始接受寒潮的考验,华北局部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2摄氏度,出行难、菜涨价、被冻感冒……人们不得不体会着什么叫 “如履薄冰”。耳熟能详的除了化雪、除雪、铲雪等字眼,很少能听到盼雪、赏雪、玩雪的词汇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再有美丽浪漫的味道。“应对雪灾”的口头禅,无情地击碎了诗人们脆弱的诗兴。如今之世,即使是诗仙李白、文豪苏轼再生,对于所有阻碍工业机器快速运转的气候变化,恐怕都只有制造厌诗怨文的份儿了。
但愿随着对2009“哥本哈根协议”内核“全球合作保护气候”的恪守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雪能给人类真正带来吉祥。(顾盛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