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门外汉到行家 质检员30天转变适应市场     8月19日,管道四公司(穿越公司)河口项目部北海至沾化原水管道改造工程施工现场,臧智勇正在调试面前的全站仪,准备最后一次测量这段管线的标高。30天内,他的测量技术已经从门外汉变成行家了。
    臧智勇是CPP-411机组的一名质检员,个子不高却十分精神,面色是标准管道工人的偏黑色。北海至沾化原水管道改造工程,公司第一项滨州市场的系统外工程。项目部将工作细心的臧智勇调至这里,为的是应对业主对工程高质量要求。
    为达到项目部与机组间工作更好的融合,工程前期踏勘过程中,项目测量员与机组人员一同踏线。质检员臧智勇每天跟着测量员进行踏线,他之前从未接触过全站仪。测量员架设仪器,他就在前面举起棱镜杆配合。作业带距渤海较近,作业带较空旷,风较大,臧智勇几乎每次举起棱镜杆都需要用力绷住身子才能确保杆子的稳定。测量工作虽然枯燥,但这名质检员逐渐对测量仪器产生兴趣。
    结束一天的测量后,测量员将全站仪数据导出进行计算,记录相关信息,臧智勇就凑过去看,时不时的问上几句“门外话”。测量员发现臧智勇对全站仪感兴趣,便讲一些测量知识。臧智勇在平时工作中就喜欢和机组长、管工等人聊施工技术,并且专问施工难点难点及突发事情怎么处理。与测量员聊天过程中,臧智勇记下了许多特殊地段测量方法,以及一些测量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如何应对。
    由于项目部严格控制人员编制,项目测量员在完成全线测量后将返回公司,但业主对管沟、标高等要求严格,施工中需要频繁测量。项目部决定找一名兼职的测量人员,臧智勇主动申请做兼职测量员。
    测量员用半天时间系统的将测量方法交给臧智勇。臧智勇逐条记录下来,他用一天时间进行练习,这是他第一次摸到全站仪主机,使用过程虽然有些生疏,但基本的操作还是通过了测量员的考核。2天后臧智勇的“师傅”撤线了。
    之后的时间,臧智勇每天除了认真完成现场质检工作外,还要收集现场基础数据做资料,带着全站仪在现场进行测量。他经常对照之前记录的测量方法进行练习,不明白的地方就从网上找答案。
    “开始不习惯读数加绝对值,因为沟底显示负数,沟上是正数,很容易弄乱。所以白天测量完后,晚上我就在驻地模拟练习,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错误。”臧智勇说。
由于业主要求严格,这里所有沟底标高要相同,测量工作频繁。三伏天里,在烈日下暴晒,臧智勇坚持按业主要求每5米测一次,累得眼睛发花就闭上一会,之后再进行测量。逐渐对这项工作熟练后,他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技巧。
    “开始我计算很慢,后来熟练了,将测量数据精确在±10内就没问题,现在比之前平均每次测量要快1分钟。”臧智勇自信地说。
     业主验收人员使用的是水准仪、塔尺。有时,臧智勇便与业主验收人员交流水准仪与塔尺的使用方法,全站仪与它们的区别。并分享自己使用全站仪的技巧。交流过程中,臧智勇获得了水平仪和塔尺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臧智勇说:“在这里工作需要转变固有的思想。在市场经济下的工作,快速适应环境很重要。我来到这里掌握了测量技术,虽然比较累,但这是难得提升自己的机会,让自己更适应现在的管道市场。”
    河口项目部一直提倡员工向一专多能发展,臧智勇虽然是质检员,却在一项工程建设中掌握了一项技术员的技能。河口项目部人才培养特点就是采取“压担子”方式让员工在实践中成长,让员工不断掌握更多技能,提升自身价值,提高团队竞争力。(王松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