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6|回复: 4

就想在城里安家的80后农民工

发表于 2016-8-23 19:52: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涌起一轮农民工潮,大批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由于缺乏技能,大部分农民工从事辛苦的体力活。当时,在农民工中流行的一句话是“进城赚钱、回家盖房”。
  随着老一代农民工已步入中老年并逐步退出城市、返回农村,他们的子女即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体。目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青年已经超过1亿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没从事过农业生产,也不想再回到农村。相对于老一辈“城市过客”的心态,他们已然有了成为“城市一员”的心理准备。
  本报走近这些80后进城务工青年,了解他们从农村走进城市、融入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引子
  正是一年中装修施工的旺季,于猛这些日子没得闲:“有一阵子没回老家看看爹妈了,这些天雨水大,心里挺担心的。”
  于猛嘴里的老家是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镇,前几年发过水,所以夏天雨水一多,于猛就不时给留在老家的弟弟打电话,询问家里情况。
  那个乡村有于猛的牵挂,但在他心里,那里只是老家而不是自己的家了。1981年出生的他,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到沈阳十多年了,如今在一家规模较大的装修公司当现场小班长,月收入6000多元。
  前年,为了让媳妇孩子有个着落,一直租房住的于猛在沈阳市白塔堡地区买了一套93平方米的房子,用多年的积蓄交了首付,又贷了30万元,总算在沈阳安了家。
  有了房子,于猛的心里就更踏实了,感觉离扎根城市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9:52:58 | 查看全部
我想在城里安个家
  不用太大也不用在市中心
  像于猛一样,不少进城务工的80后农村青年也想着在城里安个家。
  1987年出生的孙宇是顺风快递的一名快递员,虽然公司供吃供住,谈了女朋友后,两人商议着也要在沈阳买套房,“60平方米就够,我俩都是外地的,希望能在沈阳扎下根。”
  记者调查发现,想在城市安家落户的80后在进城务工青年中比较普遍。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进城的初衷有所不同。
  十多年前,于猛和叔叔进城打工,叔叔在木材市场干活,只想趁着身体好,多挣几年钱好回去盖个房给儿子结婚用。于猛可不这么想,他从村里出来就没想回去:“在城里打上两个月的工就能抵上农村种地一年的收入。”
  即便已经在小城镇就业的80后,也更向往大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期待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不想一辈子窝在农村和小城镇里。
  职高毕业的孙宇最早在盖州市工作,由于所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和当地工作需求不对口,一直对工作不满意。地方小、机会少,想到大城市看看,促使不少和孙宇有一样想法的80后到城市闯一闯。
  有数据表明,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超过一半的配偶在同一城市打工,因此,在城市置业的意愿更为强烈。对他们来说,购房是一种融入城市的心理需求。
  “什么学区房、投资性的房产,咱都不敢想,关键是生活要方便,价格要低。”考虑到这些因素,于猛相中了沈阳市白塔堡地区,“离中心城区不是特别远,周边超市、市场都有,公交车不少,地铁已经规划到这儿了。”
  但是,城市高昂的房价对进城务工青年来说,是融入城市生活一道最高的门槛。
  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工作的段晓辉就感觉压力挺大,“儿子两岁多了,我和爱人月收入加起来不到1万元,除去生活成本也存不下几个钱。”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进城务工青年普遍有在城市安家的愿望,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住房公积金,个别企业给缴纳公积金,标准也比较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9:53:15 | 查看全部
 我想在城里有个稳定的工作
  向往技术岗位但缺乏现代教育和职业训练
  置业的第一步是就业。
  为了能够早日在沈阳买个房,孙宇把快递员这份职业干得很踏实,“希望两三年内能干到点部组长一级,公司就给上住房公积金了。”
  孙宇2009年到沈阳后,干过服务员、物流,也在小快递公司干过。一年半前进入顺风快递工作,孙宇看好的是企业有规模,工作很稳定。他跑的是三好街区域,这块地儿是各家快递公司的寸土必争之地。孙宇刚入职时,由于地头不熟,一个月只能赚3000元钱。
  学过酒店管理专业的他知道,快递也是服务业,所以服务好才是第一位。
  慢慢地,靠着和气的态度和良好的服务,孙宇手里的活儿多了,如今月收入都能稳定在5000元左右,赶到网购集中时期,月收入能达到7000多元。
  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都经历过频繁更换工作的时期。
  于猛干过保安,当过服务员,抻过拉面,几年下来,别说工作不稳定,收入也难以保证。8年前从黑龙江来到大连的张志海,做过力工、餐饮服务员、保安,隔两三年就会换一份工作,一方面有企业关门的原因,一方面也有自己对工作不满意想调整一下。
  想在城市安家的80后对工作都有类似的要求:公司有规模、工作要稳定、收入能保证。与老一辈农民工只要能挣钱在哪儿干都可以的想法不同,他们更希望能在公司长期发展,得到晋升的机会。
  80后对职业要求提高,但由于自身缺乏技能,也让不少进城务工青年难以在城市立足。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三成左右。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社局副局长王亲岩认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向往技术岗位,却又不能胜任。他们缺乏现代教育和职业训练,即便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免费职业培训,他们参加的意愿也不强,觉得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
  实际上,一旦具备职业技能,进城务工青年的职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段晓辉高中毕业后就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当了装配工,通过企业培训又掌握了焊接技术,2006年由于表现突出,又被企业选派到日本学习锻炼了3年,如今成为中级工的他,月收入能到六七千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9:53:41 | 查看全部
在城市创业打拼
  修鞋还可以网上预约
  积累了就业经验和人脉,一部分有想法的进城务工青年开始寻求着自立家门,打拼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前不久,崔瑞又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软件,可以让客户网上预约修鞋。
  2005年,跟着姨夫在四平干过修鞋的崔瑞,到沈阳的第一步就开始了创业,靠着家里仅有的1.5万元,开起了修鞋店。找店铺、买机器、买工具、做鞋架,人生地不熟,不到20岁的他体会到创业的不容易。
  在崔瑞们看来,与其给别人打工赚钱,不如自己创业来得痛快,趁着年轻拼一把,在城市生活得更有尊严。因此,他们对创业目标更为清晰,实现过程也更有耐心,为了理想敢于尝试。
  随着顾客的增多,崔瑞发现一个趋势,除了修鞋,许多客人还有清洗皮衣的需求,这类物品普遍比较昂贵,许多鞋店都做不来,于是他通过网络搜索到北京一个培训班,学习了近一个月,学到了这门手艺。开店11年,崔瑞店里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3000名,很多客人都是特意开车过来,也有搬到外地将家里的皮具通过快递邮寄过来修理、清洗的。
  记者调查发现,有技术的进城务工青年基本会有自己的事业规划,也更有创业的意愿。
  从河南到沈打工十多年的刘向最早在建筑工地干瓦工,随着家乡人越带越多,刘向干脆自己成立了工程队,承接一些小工程。由于活儿干得不错,要价也实在,一年到头活不断。
  近两年,刘向养成了一个小习惯,接到活后,只要对方拆下不要的东西他都要问一问能不能给他。前些天,刘向接了一个别墅改建的活,对方对窗户质量不满意,全部拆下重换了,刘向同对方商量把拆下的窗户都要了下来,“我看好了家具订制的生意,想投资建个家具订制厂,但凡人家拆下不要、建厂能用上的,我都要,能省很多钱。”
  在城市创业的进城务工青年,城市置业的意愿更为强烈,一旦手头宽裕,置业也很果断,也更愿意将能带出来的亲人引进城市。
  记者采访的7名创业者都在城市购置了房产,都将所在城市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来源: 辽宁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9:53: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