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82|回复: 0

[社会] 浙江农民25年蝉联“创富状元”说明什么

发表于 2010-1-15 23:16: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华网杭州1月15日电(记者 沈锡权)新年伊始,浙江省发布令人鼓舞的消息:在2009年艰难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这个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志性地首破万元,第25年蝉联全国省、自治区农民增收“状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把这个枯燥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在浙江农村,随处可见繁荣的集贸市场,别致的农家洋楼,平整的乡村水泥路,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以及停在村头田间农民的小汽车,“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一位中央领导到浙江时由衷赞叹。

    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浙江省何以取得如此佳绩?两个数字点破“增收密码”:浙江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二三产业,浙江企业99.8%是中小民营企业。“浙江现象”本质、也是浙江富民根本因素就是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培育和壮大了民营经济,也称“老百姓经济”“草根经济”。

    大批农民“洗脚上田”务工经商,上千个城乡专业市场蓬勃发展,数百个占全国市场显著份额的“块状特色产业”相继兴起,无不带有“草根”的属性。对照浙江“民本型”发展模式,一些地方应反思片面追求GDP、财政收入,大项目、大开放格局下地区经济“国强”而“民不富”的弊病,修正资本、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利益分成上老百姓得实惠少的缺陷,更好体现“共同富裕”。

    藏富于民、“多予少取”“放水养鱼”是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于农村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浙江省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中国经济数十个“第一”,背后有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顺应民意、让利与民的优惠政策、地方法规。如进入新世纪后,浙江就在全国率先取消“三提五统”、停缴农业税,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等。

    成绩面前,浙江必须居安思危。金融危机已经给大批民营经济企业上了一课,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21世纪,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式的转型升级,浙江民营企业才能活得更长,浙江的老百姓才能得更多实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