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确实没有毕其功于一役,但不得不说,这些手段还是提升了整个社会“观念的水位”,让“控烟是正义的”“无烟是正常的”成为一种常识和共识。从前,烟酒待客是一种民俗和人情,酒吧、饭店等公共场所被认为是吸烟的娱乐场所,吞云吐雾和互敬香烟被看作正常的社交礼仪;现在,正规的社交场合已经很少看见敬烟的场景,不在不吸烟者、尤其是不在老幼面前吸烟逐渐成为礼貌,甚至,是否遵守公共场所的吸烟规定,也潜在地成为了判断一个人素质的标准。
两个最新的调查数据可以在宏观层面支持这种日常观感。一是,去年无烟日央视旗下“中国城市居民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我国的吸烟率下降了7个百
分点。二是,日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和中国控烟协会青少年控烟委员会联合发布报告称,近10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均呈下降趋势。可以看到,多样的控烟措施经过持久发力,已开始深度雕刻社会。
规则产生文化,而文化一旦成形,就有着更持久和绵密的影响力,抵达单纯“禁”与“控”不能抵达的地方。中国控烟还有漫漫长路,但以往的控烟举措,不只完成了烟草社会危害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公共关系中的群己界线、人我关系,确立了新的社交礼仪。这肯定会反过来推进控烟进程,让“不吸烟”最终成为一种文化。(刘文嘉)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