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调整好心态,不能自乱方寸。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以他的天资和聪明,曾经两次参加会试都落榜,没有考中进士,直到第三次才考中。而他的父亲则是状元出身,可以想象,这对他的压力有多大。但是面对两次落榜,王阳明的气魄却是“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别人都在以没有考中进士而羞耻,他却以没有考中就心慌意乱为羞耻。格局高下,一望可知。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以极大定力和智慧,在遭受廷杖之辱,被贬斥到当时的蛮荒之地——贵州龙场当一名小小的驿丞,依然没有消极颓唐,而是以此作为磨练身心的时机,叩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终于悟出格物致知之理,被称之为“龙场悟道”。经历过如许历练的王阳明,在悟道十年多之后,才能以一介文士,在短短的四十几天时间内就平定蓄谋已久的宁王之乱,将一场动摇国本的大祸消弭于萌芽状态中。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成就王阳明那样的事功,但是他的精神很可学习。那就是处在微末的职位上,依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有更高的人生格局和追求,从一个长时段来看,就有可能突破条件限制,取得一定成就。
再次,多学习多读书,开阔境界,不将人生成就高低标准等同于职位高低金钱多少。很多干部为什么在没有得到提拔的时候觉得迷茫甚至颓唐,不排除一些干部将人生成就的标准简单化为职位高低或者金钱多少。人生境界不开阔,行为就会趋于功利化。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几年前号召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失为一剂良药。中国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是人改变气质提升格局的一条大道。古来那些能看淡得失荣辱,从容面对进退留转的,都是在读书上深造有得,进而在修养上也有所成就的。我们那么多干部,真正能得到提拔重用的,仅是少数中的少数,对于大部分干部来讲,都可能要在普通职位上退休,这是一个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识有爱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组织上也要充分考虑干部的情况和诉求,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方法来保证干部待遇、提振干部士气。正是因为绝大部分干部不会提拔到高的职位上来,所以,更不能简单用提拔的方式来提振干部士气。而应该考虑建立根据普通干部的年资和贡献来提高待遇的机制。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