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是创新驱动之本。当不少山区企业感叹“孔雀东南飞,人才留不住”的时候,太阳电缆公司却以太阳般的温暖,让员工凝聚在周围,让员工以厂为家,使企业迸发出创新创造的激情。太阳电缆究竟有何魔力?以下三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管中窥豹,体会“太阳”的温暖。
以厂为家一家三代人的太阳情怀
“我们一家三代4口人都在太阳电缆工作,可以说厂就是我们的家。”肖年珠今年50岁,是太阳电缆包装车间的班长。她的婆婆、丈夫、儿子,都在太阳电缆工作。一家三代人,见证了太阳电缆的发展历程。
“每次回福州老家,婆婆都会问厂里现在怎么样了?效益好不好?”肖年珠的婆婆张妹官是太阳电缆的第一批创业者,从三明到福州到南平,跟随着厂里几次更名迁址,直到1979年退休。“老一辈人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企业,老了也还挂念着。”肖年珠说。每次回老家婆婆总要唠叨,要他们努力工作,“放心,不会给您丢脸的。”肖年珠每次都这么回答。在婆婆的言传身教下,肖年珠从一名普通员工做到班长。在班组里,她一直是手脚最麻利、最勤快的一个。“努力工作不仅是我婆婆的要求,也是身为员工最基本的责任。只有我们辛勤工作,企业效益才会好,我们的工资也会高点,你说是不?”肖年珠笑着说。
其实,肖年珠当初并不太情愿进电缆厂。“当时主要是想一家人能在一起。”1979年,肖年珠的丈夫张春炎补其母张妹官的员进入太阳电缆。1992年,刚生完孩子的肖年珠从针织厂调进厂里,“当时电缆厂的效益不如针织厂,来太阳电缆只是为了夫妻俩能在一起,能照顾到家庭。”进入太阳电缆不久,肖年珠就感受到了厂里的温暖。夫妻俩分到了厂里的房改房,在厂里的协调下,员工子女能到三中就读,每年花样繁多的文体活动也让肖年珠快速地融入了太阳电缆这个大家庭。
2011年,肖年珠的儿子张诗轶进入厂里做了电工。一家三代都在一个厂,无疑是对太阳电缆最大的认可。对长辈而言,孩子在身边是一种安定。而对于张诗轶来说,选择进厂最大的原因是对太阳电缆有归属感。“从小在厂里长大,走一圈人基本都认识,感觉跟在家里一样。”目前张诗轶只是电工,但是厂里给每个员工都定制了晋升通道,对未来他也有了一系列规划,“我想,我可能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厂为家吧。”张诗轶说。
薪火相传高级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市劳动模范、主持完成多个项目的开发、拥有六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范德发无疑是太阳电缆的技术骨干。“我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公司这个大舞台。”范德发说。
1993年,范德发从哈尔滨电工学院毕业进入太阳电缆实习,同年,太阳电缆上马低压交联电缆和话缆项目。这对当时的太阳电缆来说是个决定企业生死的大项目。令范德发没想到的是,作为实习生的他竟然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当时领导对我说,厂里对新员工一向是不遗余力地培养,这是个很好的平台,虽然会很累,但你要抓住这个机会。”这番话让范德发全身激情涌动,而正是这个项目让他完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实习一年后,范德发转为裸线车间技术员,认识了李成旺。虽然在当时企业里没有师徒制,但范德发仍然认为,李成旺就是他的师傅。“当时刚毕业什么都不懂,他真的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我,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他都是我的师傅。”提起李成旺,范德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95年,太阳电缆进了一批新设备,在李成旺的带领下,两人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进行技术攻关,每次范德发遇到问题,李成旺都细心、耐心地指导。“完全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范德发说,正是有这样一批无私奉献的老师傅,当时他们那一批新员工成长很快,“我当时就想,有这样一批老员工,何愁企业不发展?”
随后几年,范德发接连参与了中压、高压、超高压电缆等一批大项目。正是在一批批老员工的带领和教导下,在太阳电缆一个个项目平台的锻炼下,范德发一步一个脚印,从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从徒弟成长为师傅。如今,身为技术中心主任的范德发还经常带领年轻人做技术攻关,到现场一线手把手帮助年轻人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成长起来的范德发也多次遇到过外地企业的挖角,开出的工资是如今的好几倍,但他最后仍选择了留在太阳电缆,“是太阳电缆培养我成长,人不能忘本。”范德发说。
创新创造这是年轻人的舞台
太阳电缆每年都开展“我为企业献计”活动,在活动的引领下,许多年轻技术人员与操作工组成创新小组对技术进行改进攻关,为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创新创造的平台。
江柳峰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太阳电缆的一名电气员,今年他参与的一项“降低张力盘机构故障,提高设备完好率”co-mo活动小组技术改进获得了表彰,小组也被评为年度优秀co-mo小组。
来源: 闽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