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7|回复: 3

[打工交流] 王健林教你怎么挣1个亿 30年后世界需要哪种人?

发表于 2016-8-31 09:27: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健林教你怎么挣1个亿   

  这两天在朋友圈被王建林虐到了。

  王健林在一个节目里不仅曝光了他的办公室和他的收藏王国和商业理想。在访谈环节,他耐心教导年轻人说:“有自己目标,比如想做首富是对的,奋斗的方向,但是最好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看能用几年挣到一个亿。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到了以后,下一个目标,再我奔10亿,100亿。”! 原图是这样的:

   2.jpg
王健林:最好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被虐到的不只我一个,网友纷纷留言称:“这个小目标把我惊到了”、“久久不能平静”、“王健林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首富的世界和我们不同,但首富的经历肯定是值得哪些有志于想当首富的人深扒一扒的。他是如何从一个亿小目标慢慢奔到10亿、100亿的呢?今天小编就给你扒一扒。

  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如何实现的?

  公开资料显示,王健林1954年生于四川农村,是家里5个孩子中的长子。其父从事森林管理工作,因家庭生活贫困,他在13岁就辍学帮助父亲干活。他15岁自愿入伍,曾打算一辈子当一名军人。

  但是,8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涌动。认为“今后经济会变得重要”的王健林,在1983年以军人身份进入辽宁大学学习经济管理,获得学位后的1986年他很快转业到地方政府,并做到办公室主任。随后,他迎来了最大的转机。

  当时政策宽容,政府官员下海,王健林也抓住了机会下海。当地市政府进行房地产开发后,麾下的房地产企业“西岗区房屋开发公司”设立不久就负债数百万元。“谁能把欠债还清了,就把公司交给谁”,一筹莫展的市政府干部的这句话,被王健林视为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毛遂自荐干起了房地产。

  在一次访谈中,王健林透露了自己的第一次下海的初心,其实也并不是想当中国首富,就是获得更多财富,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最初做生意时的理想,就是奋斗到拥有一栋楼,起码可以出租,吃喝不愁。”

  不过王健林成功得连自己也没有想到。

  那块旧城改造的地是老城区,改造成本算下来1200块钱一平米,当时大连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王健林就搞了几条创新: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他做一个明厅;第二,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这一单就赚到近1000万元!

  并且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旧城改造很有钱赚,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当其他同行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健林已经成了改造大连旧城区的“专业户”。

  在一次采访中,王健林这样谈到自己的第一个亿:做生意一段时间后,目标逐渐扩大,就给公司定下目标口号,争取奋斗到资产一个亿。那个时候很多员工就觉得不相信,一个亿,太遥远了。那个时候大家努力,再加上那个时候中国整个经济处于快速成长当中,所以很快就到一个亿啦。

  创业初期最重要是什么?王健林是这样说的:第一,敢闯敢试。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

  第二,创新求变,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第三,坚持到底。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

  首富之路:慢慢奔到100亿、1000亿

  1993年,王健林带领万达走出大连,布局广州,1998年已经成功进入成都、长春等多个城市,成为一家全国性房地产企业,2000年正式进军商业地产。

  很快,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在他手里出现了:先找沃尔玛等商家签租赁合同,然后再盖商场,以降低商业风险。王健林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订单商业地产”。

  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万达“订单商业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如今,万达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总结经验,王健林将公司的成功归结于三话:傍大款、产业链和标准化。

  一个商业项目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招商。如何抓住商户,王健林的看法一针见血,“让他们赚钱,他们自然会跟着你。”

  2011年,万达集团奔过了100亿和1000亿目标,驶向更远的目标。

  转型:去房地产化 布局“服务业”

  近两年来,房地产市场不再像以往那样迅速增长,加上电子商务崛起和消费者喜好变化,像以往那样发展万达广场的方式发展趋缓。于是王健林断然决定从房地产业“撤退”, 布局服务业。2014年,万达朝着文化、旅游、金融和电子商务这四个方向全方位转型。

  文化和旅游是万达集中“火力”的主攻方向,王健林尤其看好海外高端酒店投资。“中国到了需要有自己的企业进入全球奢华酒店行业的时候了。在全球看,酒店竞争主要还是靠品牌影响力。万达的目标是到2020年,海外高端酒店做到15个。”

  按照王健林的规划,从2016年开始,万达电影制作和发行、万达体育、万达旅游、万达网络金融等业务都将相继上市,万达三分之二的利润和收入将来源于服务业。

  万达转型是成功的,数据显示,2015年万达旗下院线、旅游等板块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唯有商业仅有4.4%的同比增幅,其中重资产为主的地产收入同比增长仅2.5%。

  先知先觉:布局海外投资

  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王健林是非常有眼光的。几年前开始,王健林带领的万达,就开始了激进的海外投资,主绕是发达国家的文化娱乐产业和房地产类项目。简单梳理一下土豪的“海购清单”:

  2012年5月,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美国AMC影院公司;

  2015年11月,万达院线以22.46亿元完成收购英国公司HG ANZ持有的HG Holdco 100%股权以及7000万澳元的债权;

  2016年1月,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约230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

  2016年3月,万达集团旗下美国AMC院线与美国卡麦克院线(Carmike)签订并购协议,AMC将出资11亿美元并购卡麦克院线;

  2016年7月,万达旗下AMC院线以9.21亿英镑(约合80.94亿元人民币)并购了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

  2016年7月,万达爆出正准备收购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的派拉蒙影业之股份的消息。

  近两年来,国内人民币持续贬值,他所持有的海外资产,享受了美元升值的红利,资产大大升值。

  成为首富 有三个原因

  在多次访谈中,王健林对于自己成为首富是这样看的:

  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自己的勤奋和战略,内因是起主要因素的。

  首富王健林的一天是如何渡过的呢?他曾经透露过:这一天天就是在工作中度过的。每天准时6点起床,7点10分到公司,基本上雷打不动,前后时间差不超过5分钟。晚上下班回去就八点多了,如果我们自己有会议或者有宴请,就九点多、十点多。11点准时休息。

  第二个是受益于国家整个大平台,我们正好赶上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的十五、二十年。中国在2013年之前,30年之间GDP每年环比递增9.4%。稍微好一点的企业能20%、30%地增长。这个平台奠定了万达的基础,如果没有它,我就做得再吭哧吭哧,也达不到现在的成果。正好在这样一个国家,也正好赶上了这么一个时代,如果我晚生30年,做这么大会很难。

  第三个就是上市的原因。万达上市后财富被放大了。

  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2015年王健林的财富已达3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亿元,比2015年初增加117亿美元,增幅达46.4%。无论财富总数还是财富增长幅度,都稳居亚洲和华人富豪第一。对于身价2000多亿的王健林来说,一亿元的确是个“小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09:29:19 | 查看全部
30年后世界需要哪种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

  对于70、80后来说,进名校、入外企、做公务员,不管出身如何,通过个人的拼搏总是有机会踏上父辈们期待的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轨迹。

  而我们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无限存储和3D设备已经走进家庭。

  什么是教育?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我在新东方讲过词汇,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讲个故事,去更好得阐明“leadingout(引导出来)”这样一个好的想法。一个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前边坐着两个人,一个是4岁的黑人小姑娘,一个是她的母亲。他们很高兴地举着这张报纸,上面写的字是:最高法院今天禁止了在中学里面发生的种族隔离制度。这张照片拍于1956年,在那一年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区里面的白人学校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六位大法官坐到一起来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到底是否违背了美国的宪法。这也是心理学第一次作为测量学科被引证。通过实验看到,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之后,虽然孩子只有四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了一个定论,这也是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这个法案的执笔人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 out,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各位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小学生真正在人生的顶峰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

  一、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下面这张图是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个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现在是3比3还在下。

3.jpg   

  再来看另外一张图片,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 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几个公司最近很火吧,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二、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三、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预计2016年中国人的平均GDP达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但是很遗憾,从上个世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会下降。这一点我想不用给数据,大家已经有感觉。

  2025年,中美GDP接近

  为什么3000和8000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八千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什么?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三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完全不一样,90后有没有安全的感受?没有。有没有被认同的需求呢?90后是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的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

  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认同感已经爆棚了。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着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胜任吗?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那么接下来我谈谈如何能胜任的方法。未来主人翁需要什么?

  一、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二、从规划到创造。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三、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我那位朋友听完很不争气的哭了。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最后总结

  我觉得未来主人翁有这么几个技能:第一个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力。第二个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第三个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20:14:50 | 查看全部
商界大佬的生意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20:14:58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问好云飞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