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 13:52:22
|
查看全部
你不知道的
中国电影沦为金融“衍生品”
在蒋勇看来,资本的双刃剑正在显露其狰狞的一面。这些年伴随各路资本疯狂涌入,的确让国内市场的容量由几十亿元快速跃升到四百多亿元,“但也掩盖了创作能力低水平徘徊的现实。电影人在坐享风口浪尖无限风光的同时,没能拿出更多让观众愿意花两小时认真观看的影片。”电影市场研究者刘浩东也认为,资本大举介入已影响到电影人的心态,“对于电影生态而言,‘赚快钱’才是伤筋动骨。”
著名电影人周铁东看得更透彻,“内地电影市场一度飙涨的内在动力是电影生产被金融资本所裹挟,而不少资本醉翁之意不在电影,它不过是金融运作的诸多环节之一。”
典型案例莫过于上半年爆发的电影《叶问3》假票房事件,其幕后投资操盘者正是资本市场的老手——快鹿集团。有业内人士如此分解其运作手腕:利用旗下影视公司,通过自家资金管理公司,在多半是自家的P2P平台进行融资,看起来钱是投向了影视项目,但显然几家关联公司的股价才是其兴趣点。
“在环环相扣的流程中,你很难看到因电影而起的所谓影视项目,与艺术生产还有半毛钱关系。”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从业者认为,如此做法只会将电影从艺术作品无限拉低成金融敛财工具,“整个套路就是某种‘圈钱游戏’,电影更像是出于融资宣传打出的一则华丽的‘广告’。”
近两年,包括基金分拆、保底发行等与电影产业并无关联的众多金融概念,频频出现在影片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周铁东透露,其常见做法是,一部影片创作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而且相关投资方还能从股票市场坐收渔翁之利。从去年的《港囧》到今年的《美人鱼》……与金融衍生品相生相伴的影片比比皆是。
“电影人瞬间就可以切换成金融领域的高手。”刘浩东认为,资本介入电影本没有错,但如果电影人只去思考如何联手资本获得高额回报,资本之恶就会被放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