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4|回复: 1

【兖矿人】草根拍档的创客之路——记济三矿机厂职工、创客达人梁书银、刘震

发表于 2016-9-6 13:50: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单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没有耀眼的成绩,没有出众的技能,论综合能力,就比普通技工好那么一丢丢。
然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们俩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却引燃一个个创效点,自主研发的设备,每年可为矿节省材料费数百万。
出身草根、被喻为最佳创客拍档,他俩就是济三矿机厂职工梁书银、刘震。
“混子”梁书银

“十几年车工,一无所成,人到中年改行电焊工,就更竞争不过小年轻了。”梁书银笑言,自己就是个“混子”。
22年的工龄,20年车工生涯,梁书银口中的“混”完全带有自黑倾向。车工是个精细活,讲究人与机器的高度配合、人机合一。“头发丝大概是6-8丝,一个合格的车工,误差不能超过2丝,否则就意味着失败。”20年的熟稔度,梁书银可以不做任何标记,操作车床快速将钢丝加工到合适的尺寸,精准度误差控制在半丝之内。他曾多次获得矿技术比武车工项目个人比赛前两名。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矿评为优秀技能人才。
2015年6月,机厂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合理调整岗位人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需要裁减部分岗位的富裕人员。得知消息后,梁书银主动申请从车工转岗电焊工。
对于熟悉了20年的岗位,重新开始,喜欢创新、善于发现的梁书银有自己的想法。
“就精密度来说,舍车工其谁?但是电焊工的使用度更加广泛,更能开阔视野,也能满足自己希望创新的想法。”重新学习、考试,拜比自己年龄小的李秀玲为师,仅用了三个月,梁书银就取得了电焊工上岗资格证,并且能独自顶岗。他说,转到铆焊车间后,最让他高兴的,是终于能和刘震并肩作战了。
“多面手”刘震
干过钳工,专业电焊,自学过铣床、漆工……梁书银说:“刘师傅就是铆焊车间的多面手。”
憨实的刘震平时话不多,喜欢在心里默默琢磨点事。每天早上班前会上领到任务后,他就会径直走向工作区开工,休息时大家在聊天,他经常拿着图纸坐在旁边,一边想研究设备结构流程,一边从同事交流的工作心得中捕捉信息。
“我自己的优点是踏踏实实,缺点是按部就搬”。他说,他和梁书银最大的区别是,一起工作时梁书银经常会突然冒出奇思妙想,而他的灵感来自于对机械设备性能、用途、结构的高度熟知。
“人嘛,总得有点追求,再有挑战的工作,长年一成不变都会疲惫。”每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提高挑战性,持续工作热情,刘震坚持了20余年。
好学,是刘震身上一个显著的标签。刘震有一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历程。厂里进了台铣床,已经去食堂吃饭的刘震,听到厂家技术人员来授课,饭也不吃转头就往回跑,为了不留“盲点”,授课期间,刘震全程作笔记、录音,还画出草图方便揣摩。钳工大拿靳新生在教徒弟,刘震干完手上的活,默默地跟着一起练……
会心疼,是大家公认刘震的另一个标签。看到堆放的废旧材料,心疼;看到同事的大体力工作量,心疼;听到技术员细数材料成本,也心疼。副厂长李瑞说:“让大家省点力,让厂里少花钱,是刘师傅的创新源动力。”
“1+1>2”组合
一个头脑灵活,一个功底扎实。2015年,梁书银、刘震一战成名。他们联手研制的——钢丝绳胶带切割机。在鲍店矿举办的2015年集团公司“双创”活动展上,获得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我俩是一拍即合,他出线索,我出思路,然后一起研究核心。”梁书银说,他们的组合是“天作之合”。而在同事们眼中,这对形影不离的搭档,经常说一些外人听不懂的“火星话”。刘震解释说:“两个人配合久了,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想法,有时候用语言表达,可能显得跳跃性比较大。”
废旧堆里“淘宝”,是他们创客灵感之源。生锈的托辊、废旧的锚杆、钢丝绳……隔三差五的,他俩就会到回收队“淘宝”,将回收来的废旧物资,清点分类、备用。
“人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俩还得加一样,吵架!”见识过他俩“火爆”争吵的李瑞说。
他们自主研制的所有项目,之前在行业内外几乎是空白,网上网下,根本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只能靠他们凭空想像、反复实验,摸索之中争吵再所难免。
“两端四位自动化焊接装置”就是在争吵中诞生的。
四个电焊机,如何摆放,接地极如何布线,关系到装置能否正常运行。梁书银和刘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并且都想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研制进程一度陷入僵局。后来,在分管副总张磊的仲裁、建议下经过反复实验,敲定最终制作方案。
用于大口径无缝钢管接头快速焊接的“两端四位自动化焊接装置”,能够有效解决Φ200mm以上大口径无缝钢管焊接困难的难题,大幅提高劳动效率:以Φ273mm管路为例,原来两个人一天最多焊接3根,现在提高到了18根,效率提高5倍,每天节约人工费0.2万元。
自制钢管内外壁除锈机、托辊除锈装置、液压喷漆装置……由梁书银、刘震研制的设备装置,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已经普及应用,集团公司内外慕名而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虽然我们来自草根,但作为最佳组合,我们愿意创造奇迹。”梁书银说,他俩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充实技能和开阔眼界,为今后的创客之路打基础。(张明明)
编后语:一位着蓝工装,一位着迷彩装;一样的憨厚笑容,一样的痴迷于“双创”,这是作者笔下的本文主人公——梁书银、刘震留给我的质朴、清晰的印象。作者用“草根拍档”来形象地比喻两位志同道合、配合默契的工友,先逐一抓住两位创客达人的特点展开描写,再围绕“‘1+1>2’”的小标题,细致刻画两位草根创客自主研制、创新创效的过程和事例。文中很多语言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情节化,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快乐工作”的理念和矿山创客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通篇读来清新流畅,一幅新时代“创新型职工”的鲜活画面跃然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7 18:07:05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