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26|回复: 5

[楹联] 联律通则

发表于 2010-1-21 18:41: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联律通则(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 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101日起施行。20076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19:12:32 | 查看全部
学习了,谢谢董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6 14:27:2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5 10:01:40 | 查看全部
支持!真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1 09:56:28 | 查看全部
这是楹联“大法”,每一个爱好楹联的朋友都应该学懂、精通,并严格遵照执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0 20:19:39 | 查看全部
引用第4楼苦丁于2010-03-11 09:56发表的  :
这是楹联“大法”,每一个爱好楹联的朋友都应该学懂、精通,并严格遵照执行!


老师好久没来了,希望您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