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58|回复: 0

[食品] (食品)食品行业造假潜规则何时可止!

发表于 2010-1-21 22:25: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造假成本低,一些造假手段和方式成为“公开的秘密”。随着《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有了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希望相关措施落实到位,坚决遏止这些“秘密”  
  家人爱吃豆芽,但超市卖的豆芽总有股氨水味儿,且粗壮鲜亮得令人起疑。售货员说:“正规渠道进的货,放心买!”可入嘴的东西不能马虎,还是摇摇头走开。
  果不其然!近日从报上获知,个别菜贩为了缩短豆芽生长期,使之粗壮白嫩、持久新鲜,会在豆芽生长中施放化肥、保鲜粉、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这种豆芽含有致癌物质,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据称,如此速生豆芽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说它们是“秘密”,因其不可告人,是不能“见光”的违法违规勾当。黑心商贩已不满足于通过公平买卖获利,为了降低成本千方百计造假。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造假成本低,食品领域造假售假,轻者坑人钱财,重则伤人性命。民众对此愤恨不已。
  既然是秘密,就该严防死守。为什么又有“公开”一说呢?
  其一,造假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因违法成本较之高额利润相去甚远,某个人的“秘密”很快被复制、传播,进而“公开”了。同行不再是冤家,造假者“惺惺相惜”,你不说我也不讲,大家心照不宣地“公开”秘方,必要时还互相通风报信。
  其二,待到公众知道内幕,某些秘密往往已在“业内”、“圈内”盛行多时。查阅多种报道不难看出,对多数“秘密”,也曾有群众举报过、业内有良知者揭发过、监管机构明察暗访过。但若不是最终发生耸人听闻的大案要案,“零敲碎打”的监察举措,似乎并不能将其根除。“公开”背后,是监管的乏力,是造假者公然挑战社会公德,挑战法制公理!  
  这些年,“公开的秘密”一个接一个。瞧瞧那些火车站、校门口的小吃摊,再看看集贸市场、高档超市里那些没有保质期、生产地的食品,还有多少“公开的秘密”?老百姓心里真没底。
  常常暗自纳闷:监管者也是消费者,难道那阵阵氨水味儿,从未唤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意愿吗?还是因为体制机制的牵绊,让这些基层监管人员也力不从心、任凭“秘密”滋长?
  《食品安全法》去年开始全面实施,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加工小作坊和摊贩的管理以及食品检验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作了明确规定。可以说,食品安全监管有了完备的体制机制保障,那么相关措施能否落实到位,老百姓拭目以待。
  春节就快到了,各家各户又要欢欢喜喜办年货。但愿,在城乡市场一派繁荣的同时,别再冒出啥“公开的秘密”,让大伙过一个放心年。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