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张晓帆
“青岛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的机械、钢铁、化工等产业得到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9月1日,青岛市工业文明史专家周兆利接受采访时介绍,改革开放特别是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青岛的工业经济在全国迅速崛起,成为“品牌之都”、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首批“两化融合”实验区,初步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的飞跃,在全国工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青岛现象”。
“青岛产业工人队伍庞大,拥有产生能工巧匠的深厚土壤和氛围,为产业工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周兆利介绍,在广阔的舞台上,产业工人发挥内生动力,主动掌握机器、不断技术革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涌现出一批像郝建秀一样的技术革新能手、优秀产业工人,并带动了所在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金牌工人层出不穷与青岛历届政府都注重培养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各届政府经常组织劳动竞赛和生产技能比赛,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并且青岛市设立众多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成立高级技师学院,设立首席技师,从职称、待遇和政治地位上解决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
在周兆利看来,工匠的出现,体现出青岛的产业优势,工匠们为青岛工业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青岛工业文明的化身。
“工匠不是职称也不是职位,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专注探索,全身心投入的执着。专注了,坚持了,就是工匠。各行各业都有工匠,他们沉浸一种简单重复的动作,追求极致的作品。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是来形容专家和劳模的,其实不然,工匠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工匠。”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说,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五个方面。
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