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天,为迎接9月10日第17个“世界急救日”,我市启动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公共场所的试点配置,也使急救技能普及的话题再获公众关注。目前在苏州,已有市红十字会、市急救中心等机构分别牵头,联合医院举办面向大众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然而,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因外企就业所需,真心想学、主动联系报名的市民则非常少。还有市民坦言,即便学会了急救,路遇突发情况也未必“敢”救。究竟为何会有这些现象?记者进一步展开采访。 |
苏州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户籍人口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087人,占全部死因的2.37%;此外,伤害(包括意外跌落、交通事故、溺水等)在全部死因中占了7.93%。 |
在日常生活中,若现场目睹有人突然倒地、溺水、车祸、触电等,我们会怎么做?记者近日在我市轨交站台、商场和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多数人表示应马上拨打120,但没有一人表示自己学过、掌握急救技能。“常在电视剧里看到心肺复苏的场景,可我从没实际操作过,也不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市民陈涛说。 |
今年6月,天涯网络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于北京地铁站突然晕倒,现场多名群众志愿对其进行了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但34岁的金波最终未能生还。现场视频在网上发布后,有网友发帖称在事发地铁站现场的急救行为不专业。2014年2月,一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 |
类似的悲剧,在苏州也每天都会发生。由于许多人缺乏现场急救知识,导致一部分原本可以存活的生命离世,令人倍感惋惜。有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居全球之首,而60%以上的猝死事件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如果市民都掌握一些应急救护技能,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生命逝去。”苏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马红英说。 |
急救现场,时间就是生命。日前,高新区一名黄姓男子突然昏倒,心跳呼吸全无。正是因为在救护车到达前,现场有人及时为他做了心肺复苏,对医护人员的后续抢救奠定了成功基础,令黄某有幸死里逃生。 |
苏州市急救中心调度科副科长刘如璐介绍,如果现场有人会急救技能且在4-6分钟内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患者存活率可达60%,1分钟内更可高达90%;而若超过8-10分钟,抢救成功率就降至20%甚至是0%。 |
根据该中心在全国率先引进的调度系统,有人拨打120后,在急救车到达现场之前,调度员会通过电话对病人进行自救、互救的紧急指导,争取救治时间。刘如璐告诉记者,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些拨打120的“第一目击者”,有九成以上都没学过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 |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对于民众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非常重视,目前已搭建起一张包括家庭、学校、公共场所在内的“第一目击者”施救网络,美国每4人中就有1人受过急救常识培训;而我国公民掌握急救技能的比例还不到1%。 |
急救难学吗?近日,记者参加了一堂公益急救技能培训课,最大心得是:这是个体力活,但不难。经过一上午的理论加实践学习,记者顺利通过了笔试和设置情景的操作考试,并拿到了苏州市急救中心颁发的“基本急救技能培训证书”,有效期为一年。 |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有一些机构分别牵头,联合医院举办面向大众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市红十字会“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10万人”已连续三年被列入市实事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培训5.78万人。近日,市红十字会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级机关工委还举行了全市应急救护技能竞赛,“冠军”还可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再如市急救中心,去年为1.5万人次培训了急救技能。 |
然而,马红英和刘如璐在采访中均表示,这些完成培训者以及平时的报名者,绝大多数都是外企的员工团体。“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救护技能的掌握,往往在供职条件中还设了‘硬杠杠’,要求员工必须会急救技能。”马红英说,这样的情形下,许多职工往往是被动接受培训。相对地,真心想学、主动联系报名的普通市民则少之又少。 |
陈宥任是苏州明基医院的一线急救医生,也是记者所参加急救课程的指导老师。他对该现象分析道,太多人,固执地认为横祸不会飞至自己或家人头上。同时,一味把急救寄托于医院或专业医护人员的传统观念,使得民众忽视了第一时间施救的必要性,便没有主动去学习的意识。 |
刘如璐也认为,要普及急救知识,先要增强民众淡薄的忧患意识。“一个是发自内心的需求,一个是因职业被迫去学习,两者最后的掌握效果是不一样的。”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位主动报名、学得异常认真的七旬老人。问其为何对急救如此感兴趣,老人回答,与他同住的儿子患过心梗,曾差点去世;他是真心想学急救,再遇不测便可救自己的孩子。 |
在采访中还有市民表示,自己即便学了急救技能,真正遇到紧急情况,可能不敢施救。“怕惹麻烦啊,万一没救活,家属会不会怪我。”市民徐波坦言。 |
徐波的担忧绝不是个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尚无公众急救免责法规。而令人欣慰的是,深圳、杭州、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对好心人施救进行法律保护等相关法规的建设,鼓励公众加入到公共场所急救中去。 |
如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被称为全国首部“好人法”,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再如于今年7月底通过、11月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
马红英在采访中也强调,急救终归是个技术活,救人应在保证自我安全、扎实掌握急救技能的前提下实施,这种鼓励并非贸然。因此,她希望未来能不断扩大这项技能掌握的普及性,并落实完善考核机制,重视定期复训以保持技能熟练。 |
此外对于一些重点人群,掌握救护及急救器械使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马红英说,比如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教师、警察、出租车司机、公交司机、导游、保安、户外运动爱好者等,应当接受急救常识的重点培训。 |
据悉,苏州将选择交通枢纽、大型公共场所等人群密集地区和单位,计划配置1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市红十字会下一步还将重点做好管理人员及市民群众的急救技能培训,让大家真正地会用这一“救命神器”。 |
在一些发达国家,急救培训早已普及至社区、学校,更将其列入了中小学常规教学内容。“孩子在小学阶段就会被教授简单的急救常识;进入初中后,学校会进行系统的急救教育;到了高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身体创伤、常见意外等急救素质。”马红英介绍,为让苏州的孩子们从小就有急救意识和技能,市红十字会常年在全市高一新生军训中开展急救培训,设立少儿救护普及园,并建立了苏州市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一些医院在儿童参观活动中,也特别设置了心肺复苏等急救体验环节。 |
本报讯(记者 陆珏)昨天,苏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应急办、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在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举行自动体外除颤器试点配置启动仪式。记者获悉,未来,市红十字会将根据我市公共场所人流量、单位设置意愿等因素,选择交通枢纽、大型公共场所等人群密集地区和单位,计划投放1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据介绍,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都在公共场所或家庭,当专业急救人员赶到时,首次除颤的时间常常在事发10分钟以后或更久,较晚的电除颤会错过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如果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得到AED机的辅助,将极大提高挽救生命的概率。因此,在人口密集公共场所设置AED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国际发达国家的 |
AED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还比较陌生。据了解,此次计划投放的AED为针对普罗大众的“傻瓜型”,外观是一个长方形的小盒子,重量大约2千克。它由两部分组成,盒子是总机,两条电线分别连着两片电极片,只要点开电源,就可以按主机屏幕动画指示,对心脏停搏的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帮助其恢复正常心率。 |
目前,苏州市红十字会已将AED使用方法纳入“红十字初级救护员培训大纲”,各区红十字会将与投放单位紧密配合,指导各单位完善AED机管理和维护,积极开展AED机管理员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确保“救命神器”AED更好地发挥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