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读] 最近,前程无忧的一项调查显示,60.9%的受访人群月收入低于5000元,同时约有四分之一月薪在5000~10000元。月薪低于5000元的人中,工作时间低于3年的人占了大多数,其中包括了大量应届毕业生。
最近,前程无忧的一项调查显示,60.9%的受访人群月收入低于5000元,同时约有四分之一月薪在5000~10000元。月薪低于5000元的人中,工作时间低于3年的人占了大多数,其中包括了大量应届毕业生。
如今,大家对平均工资的质疑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认为,既然都不准确,为何不取消平均工资统计?其实,平均工资统计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与社保缴费基数挂钩,亟须改革的是统计方法的合理性。
三个原因 令你觉得平均工资总是拖后腿
原因一:诸多因素导致工资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解释,每年发布的各类平均工资数据反映的是全国或某一类单位、某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由于单位所处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在的岗位不同等诸多因素,工资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每个人对平均工资增长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原因二:平均工资是指税前工资平均工资的统计一般指的是税前工资,而且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其次还包含了社保、公积金等,所以平均工资明显高于个人实际收入的情况是必然的。
原因三:统计人群只占少数有观点认为,平均工资不能反映居民实际收入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统计方法的误差。平均工资的数据来源于企业上报,统计局汇总后用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该时期内职工平均人数得到。由此可以看到,上报数据的企业必然是以国企、大型企业等正规、优质企业为主,涉及职工人数少,工资高。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全国有就业人员7.73亿(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为3.93亿人,纳入分行业城镇单位统计的只有1.824亿人,只占城镇就业人数的46%,和全部就业人员的23.6%。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为10.3万亿,除以1.824亿人,即为全国的平均工资56339元。
统计平均工资有啥作用?
既然平均工资体现不了劳动者真实的收入,那为什么每年还要统计呢?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要统计平均工资,主要是为了掌握单位的用人成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宏观调控,而非掌握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比如最低工资标准定多少,社保标准、司法机构的赔偿标准,这些都需要掌握用人成本数据,也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均工资标准。不过由此带来的弊端也在产生,由于平均工资的增加,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不少网友感叹,工资没涨但社保缴费提高,实际到手工资变少,收入“被下降”。
建议:根本在于提高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的统计,与每位劳动者息息相关,要想“吐槽”者们少一些,平均工资的统计亟须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与复杂状况,体现在经济社会指标上,亟须统计方法与理念上的相应跟进与革新。诸如更能反映整体收入差距的中位数、基尼系数等补充数据,或者提供更具参照意义的按行业和岗位分类统计数据等,未尝不具备参考意义。“吐槽”者们自嘲“拖后腿”,并非仅仅针对工资收入,而是期望改革的力度能更大些,当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 来源:吉林工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