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统一配置的空间布局。相关主管部门在编制各专项规划时,应从规划制定的实际可操作性出发,形成统一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并形成一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敏感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建设区域的保护红线,确保相互之间在目标定位和底线控制上的同一性,为规划顺利实施创造必要前提。要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划定统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生态控制线和文物遗存范围控制线,以及耕地、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逐步形成市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统一格局。
建设统一协同的信息平台。应全面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数据信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两规”图纸为基础,构建具有动态维护更新机制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有效整合归集规划信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环境敏感信息、建设项目信息等资源,并逐步将交通、水利、安监、教育、医疗、农业等部门涉及空间规划管理的信息纳入这一平台,在全市县范围内形成一张工作蓝图,最终实现信息共享、条块联动、实时更新,推进城市空间资源的统筹管理。
推进“多规合一”必须注重实效
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紧扣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来推进“多规合一”,有效统筹资金、土地和生态等各类资源,推进高速公路、港口、航道、地下综合管廊和新兴产业与服务业等项目建设,打通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渠道。
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加快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并联审批、注重监管”的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新机制,以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以“一张蓝图”为管理依据,使空间资源在不同的规划中相互匹配,在先行实现“一个窗口”受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一张表格”审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由于“多规合一”对测绘基准、规划底图、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编制机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终试点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作用的发挥。因此,试点市县应及时向上反映动态进展,建议国家层面在专业领域作出必要的顶层设计,省级层面在职权范围内给予更多试点资格,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体制机制,争取在空间功能定位、范围边界、技术导则等方面获得更多务实新政。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