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叙田(诗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南方一个叫深圳的城市名扬四海。30多年间,来自全国各地无数的打工青年在这里付出青春,收获爱情,见证成功,承载挫折。幸好有文学,有诗歌,让这些外来青工走过了那些艰难但令人怀念的岁月。这个城市坚持开展的读书活动,更是让这些年轻男女心灵得以充实和宁静,甚至因阅读而实现梦想,改变命运。岁月荏苒,打工青年、外来青工的内涵已被劳动者这个更大的概念包纳,打工文学正在向劳动者文学迁延,但这种历史流变的本质却未变化,仍然是以诗歌和文学的名义,缅怀青春,向劳动致敬。
在2016年全国书博会上,一本由深圳打工诗人作品结集而成的诗集——《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该书收录了国内及深圳较活跃的劳动者诗人的作品,共100人,近150首,是全国打工诗歌或者劳动者诗歌的一次华丽汇总,是中国劳动者诗歌在新时期内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以蓝色为主调的整体装帧设计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肯定和青睐。
正如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杨克老师在序言中写道:
广东的深圳、东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是外来普通劳动者孕育和释放巨大社会潜能的重镇。诗集里收录的曾获得全国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银奖的作品《一个民工的时光志》,就恰如其分地为他们代言:“民夫放下尚未读完的百草经/进入这个沿海城市/他们将金属、木材、淡水、火焰、土方/凝造成未来主义的线条、模型/在天地间/为这个城市卜算他未来的梦境/从1978年的渔港开始/渔夫、农夫、园丁、机械师/他们陆续融入这个城市的骨骼……这是一个城市时光书的古典数据/在历史的数字群落中间/高高的建筑物,那是毕升时代符码/他们像是虔敬的古代人一样/在那建造一座属于未来的城池。”他们涉猎不同的工种,身份尴尬,艰辛生存,甚至消殒了生命,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作。尽管北京、上海同是外来务工者重要集中地,却没有形成广东如此规模性的打工诗潮。这跟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有关。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吸收了大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内地农村青年,他们生活在城市,却不是城市人,工人的称呼前缀竟然是农民的标签,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他们在社会摸爬滚打中,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与个人痛苦感受的抽打沉淀,完成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领悟和思考一系列或细微或重大的生活和心理问题。他们需要寻找自己去发声、去倾诉情感的渠道,加上QQ、论坛、微博、微信的普及,自媒体渠道助推了众多普通人发表作品、寻觅同道的愿望。
在深圳,一个庞大的青工群体中一些人勇敢地拿起笔来,记载岁月,抒写自我,成为文学新人甚至小有成就的作家,走出了许许多多影响全国的劳动诗人,如安子、李晃、魏兰芳、张华、程鹏、邬霞、阿北、唐诗、吴夜、夏子期、李可君、崔绵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劳动者诗人,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冷静的眼光,推动着诗歌的潮涌。这些诗人或诗歌作者有近一半都在深圳工作或生活过,还有相当比例目前仍居住在深圳。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深圳在中国打工诗歌或者劳动者诗歌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一书能够付梓,得到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全国青工网络写作中心以及《深圳诗人》等机构和民间阅读组织的鼎力帮助,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
本书的主编刘永、袁叙田在后续的读书交流中表示,此书是以关注外来青工和劳动者为主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更多的青工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能够增强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每一位劳动者用青春与汗水甩出的呐喊都能掷地有声,让每一声在劳动之余的歌声都能响彻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之中,让所有爱好写作、爱好读书的人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
来源:深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