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兴仁县在创建国家和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中,把“以人为本”作为创建根本,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通过解决好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不断巩固创建成果,促进城市的文明进步。
抓市民素质提升,多层次实施“育民”工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推进市民素质的提升。一是市民教育。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县、街道、居委会三级教育网络,依托市民文明学校,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是干部教育。探索建立了以资格考试为前提、政绩考核为中心、专业考核为依据、民意考察为基础、廉政考核为保证的“五位一体”的干部考试考核体系,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实践锻炼,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提升素质,促进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四是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大力开展思想、科技、文化、法制等方面教育,引导他们融入城市文明。五是学生教育。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统美德等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六是老年人教育。依托老年大学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培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积极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等政策,加快构筑全民创业平台,通过创业促进增收。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通过增加工资福利促进增收,近年来,先后增加了党政机关职工工资和津补贴,调整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了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特产品等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创建为民,大力实施“利民”工程。为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大力实施“利民”工程。一是县内交通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建成通村公路891.9公里、通乡油路131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二是水利基础更加巩固。投资4.55亿元建成水利项目160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解决1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通信设施不断改善。全面提升互联网覆盖和自然村通信水平,全县行政村无线网络覆盖率和通电话率均达100%。四是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县城区32条背街小巷的治理,投资2亿多元完成县城区主次干道的白改黑工程,新建公厕11座,升级改造公厕6座,新建桃园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虎场坝农贸市场,建成兴仁广场、东湖公园和体育运动中心,巴铃、屯脚示范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化带动明显,城镇化率达35%。五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两基攻坚”工程高水平通过国家督导检查。投资1000万元扩建兴仁民中,新建城南幼儿园、东湖小学、特校、教育城第六中学。着力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中职“百校大战”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教育“9+3”计划,扩大职校办学规模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规模,提高中等职业教学水平,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8%和2.8%以内。六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成县医院新院区建设,成功改造县中医院老院区,完成乡村卫生一体化工作,完成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8%以上,从2011年10月1日起,县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实施7大类32种重大疾病住院基本免费医疗。提升疾病防控和卫生服务水平,免疫规划基础疫苗接种率、住院分娩率均达95%以上,乙肝接种率达75%以上。七是住房保障全面推进。兴仁县把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农村危房改造列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让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目前,全县已建成廉租住房11000余套,农村危房改造51469户。(李鑫波)
来源:中国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