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动汽车虽不完美,但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厂家标注行驶里程253公里,我最长开到270公里。”提起刚刚购买的吉利帝豪EV,家住河北燕郊的老何赞不绝口。由于在家里和单位充电都很方便,老何每天上下班往返60多公里,根本不存在里程焦虑。
记者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偶遇一位长安逸动EV车主,他对自己的座驾同样很满意,“今年4月提车,补贴完15万元不到,每天开50多公里,一周充电三次,开着跟汽油车没啥区别。”
北京某小区地下停车库里一辆启辰晨风电动车的车主则没有那么幸运。由于我国目前执行的地下停车库防火规范仅针对内燃机汽车,小区物业不允许装充电桩,他只能周末去旁边华贸中心公共充电桩充电。“幸好上下班距离近,充一次电足够用一星期。”他说,“麻烦是麻烦,但总强过没车开!”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张先生,近来一直为选择哪款电动车而犹豫不决。“可选的车型不多,在网上看到太多车主的抱怨,想再等等看有没有性价比高、安全性好的新车型上市。”
“毋庸置疑,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认为,一是产销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二是整车、电池、电机等关键原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产品批量出口,形成了自主安全可控、体系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三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消费者可选择范围逐步扩大,车辆性能大幅提升;四是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的模式创新正在涌现。
不过,2015年全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CACSI)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得分仅65分,比传统燃油汽车低14分。用户不满的重点包括续航短,充电时间长、麻烦,车身装配质量差,内饰做工粗糙,有异响等,抱怨率是燃油汽车的2.4倍。
“应当承认,目前的电动技术和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性价比还是偏低的。如果某些重要的核心技术没有进一步的突破,电动汽车将始终受到半途而废的威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说,去年,新能源汽车超过当年汽车产销量的1.5%,电动技术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并得到大多数试点城市的积极响应。但是,“总体上,这还是一个政策驱动的市场,它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开始显现。”
陈清泰所说的不可持续性,指的是从今年起,国家补贴政策开始退坡,直至2020年逐渐退出。尽管如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数据显示,2009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不足1万辆,迅速提升到33万多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6年1—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均超过20万辆,同比增长均翻番。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16.2万辆和15.3万辆,同比增长156.4%和160.9%。
应提高财政补贴门槛,政策引导作用不能少
今年年初,车企“骗补”消息的曝光,将现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推至风口浪尖。伴随着我国电动汽车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走向成长期,电动汽车发展动力进入由政策驱动向创新政策双驱动的转型期,如何适时调整补贴政策,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员张志勇认为,财政补贴的初衷是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期成本高的难题。随着市场逐步放大,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成本已大幅降低,财政补贴甚至成了个别生产企业的盈利来源,应大幅提升财政补贴门槛,并加速补贴政策退出。
宋秋玲指出,实践证明,财政的普惠政策对培育新能源汽车初级市场是行之有效的,但长期执行该政策,企业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软骨病”,缺乏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的盲目扩张。
“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仍需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宋秋玲同时指出,我国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方面还相对落后,消费环境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尚未完全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难以完全依靠市场发展壮大。特别是当前产业竞争加剧,要继续保持产业优势,财政补贴政策仍不可少。
据悉,除去在提高技术门槛的基础上调整财政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标准,健全监管体系外,为确保财政补贴政策退出后,对新能源汽车扶持的力度不减少,有关部门正计划引入碳排放交易等措施,借助市场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上。
“虽然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技术先进性、可靠性、舒适性与操控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依然面临许多技术瓶颈。但是,我国电动汽车依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机会窗口。”陈清泰认为,我国相对较早地把电动汽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有较好的积累,又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做支撑。当前,电动汽车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这就为我国在电动汽车行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来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