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二:钙片吸收的好坏,简单实验就能体现
大家对于钙片的选择,一般都集中在“钙含量”和“钙吸收率”两个方面。有媒体调查中,通过让实验鼠吃钙片,然后观察实验鼠血液中钙离子的变化,用来判断钙片的钙吸收率,得出不同品牌钙片吸收率的排序。
相关专家表示,钙的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与人的个体状态密切相关。人的胖瘦、年龄、饥饿与否,甚至肠胃状况都会对钙吸收率产生影响。据《家庭医生在线》报道,在同样的条件下,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钙制剂的吸收率差别并不是很大。单纯强调某种钙片的吸收率高,反而有夸大宣传之嫌。
而我们回头看“实验鼠吃钙片”的数据,各品牌产品喂食的样品钙含量原本就不相同,这样的实验方案本身就不科学。另一方面,实验中所用的血清钙离子浓度法来评价吸收率,在科学界显得有些过时。对比当下普遍采用的同位素法进行吸收率检测,该方法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片面且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误区三:钙含量不是最高,同等价位钙片性价比就低
因为钙含量不是最高,价格也不低,就判断买哪种钙片不划算,初看之下会觉得是源于性价比考虑,但是真正了解保健品市场的消费者就知道,不该如此简单去判定一款钙片的性价比。
对比钙含量,钙片的性价比应更多的考虑钙片的配方设计。事实上,一个钙片若加入了酪蛋白磷酸肽、维生素D、维生素C等其他功能因子,自然会比没有这些元素的钙片价格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