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外生活之内都只有同事
“有时候会穿着西装革履见一些政府官员,或者在一些高端酒会上和一些商业精英交流;也有时要穿着工作服爬上电线杆,类似于建筑工人一样做一些事情。白领与蓝领兼于一身,还是比较神奇的。”这是饼干对自己工作的描述。
一进入泰国,饼干就开始主动给自己打个预防针,不断暗示自己“你的生活节奏、生活规律甚至朋友圈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事实确实如此。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变得拥挤起来,不再是昔日朝九晚五,白天要面对前方客户,晚上要反映市场信息给总部人员,如果有空余的时间还要和内部进行沟通,一个人顶几个人的活儿,常常忙到晚上八九点钟。
“在前方只有三四个人,是个小团体,没有太多的人来指导你,需要自己去调节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所以适应期也是蛮煎熬的。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地走过来大概花了一个月。”饼干告诉记者。
亚历克在马达加斯加承担的是翻译工作,却往往不局限于此。“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比较累心的事情,比如当地的劳资纠纷要你处理,或者一些法务上的事,很累心的时候就挺想回国的。”
距离的遥远带来了与国内朋友圈的疏远,亚历克和邱康华在这一点上感受相同。由于和国内有时差,他们往往为此烦恼。亚历克在朋友圈里吐槽道,“时差最讨厌的地方是当我想跟你聊天的时候你在睡觉。”
但邱康华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因祸得福”,总之,他在迪拜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因为与国内有4个小时的时差,当他加班结束之后国内已是深夜,没人可以聊天,自己也就睡觉了。
于是,工作以外的时间如何打发,成为驻外青年一个难题。饼干觉得,工作之余,工作圈和朋友圈的高度重合,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在杭州时,朋友和同事还是分得比较开,双休日不太愿意和同事玩。但是在海外你会发现,不管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除了同事还是同事,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很难去拓展。”
邱康华和同事们住在同一个酒店,如果周末不加班,就一起去打羽毛球、游泳、打牌,有时候一起做做饭。“迪拜并没有想象中的繁华,到处都是风沙,六七月的时候外面温度有时接近50摄氏度,不能出门,只能在室内待着。”
他回忆起一个故事,初到迪拜时,同事们曾经想组织一次团队建设,商量了好久,决定去沙漠露营。在中东已驻扎8年的上司听后说,我们先去出去吃个饭吧。
“那天他特意没开车,带我们去公司附近的一个餐馆吃饭,大概20多米左右,然后再问我们一遍,你们确定要去沙漠露营吗?大家都说太热了,不去了不去了。”想起这件事,他仍然觉得好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