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文献之源与求真务实之义
从目前的考据来看,“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书中在称赞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时说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①这里指的是刘德热衷于收集先秦旧书,并以此求其真,主要是赞扬刘德在做学问时的那种求实精神。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在做注时,将“实事求是”注释为“务得实事,每求真是也”。所谓“务得实事”就是指做学问一定要有充分的事实根据,而这个事实根据就是先秦旧书之记载,也就是说,“求真”就是要埋头故纸堆然后在此寻其根据,当然这主要是指研究历史文献、文物时的一种严谨治学、务求真谛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明清以来,这种治学方法和态度渐渐地演变成了考据之学,尤其是清代,这一考据学的治学方法成为了标志。梁启超曾说道:“夫无考证学则是无清学也”,清代考据学之盛行由此可见一斑。刘师培把清代这种考据学之治学方法总结为:“凡治一学、著一书,必参互考验曲证旁通,博征其材,约守其例。复能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会通古说。”②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作为考据学之治学原则,其意义指的是治经方法和治学态度,这里所讲的“实事”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而是指古代的文本;这里所说的“是”也不是指客观规律,而是“是非”意义上的“是”,即从古代文本中求得其“是”。就这一意义而言,“实事求是”只对古而不对今,只面向文本而不对待现实,其实践向度并没有得到自觉彰显。
儒学重“行”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实践要义
如前文所述,将湖湘文化之经世务实作为“实事求是”之思想渊源不完全正确,早在儒学创始之时,就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提到儒家,就不能不想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论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行”,即实践的重视。比如,《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里所说的“行”,是指行为,即实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仅要听他人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亦既是说,要用“行”,即实践来检验其“言”,实践才是检验他人口中所言之事是否为实、为真的标准,这也就包含了“实事求是”思想。再比如,孔子在《论语·里仁》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古时候的人们不会轻易地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来,导致说到而做不到。而这种言过其行的行为,孔子认为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里体现了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