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解决工学矛盾:企业灵活调整是关键(不可少)
谷文生 石山
目前,众多企业的管理者已深刻认识到了员工学习培训的重要意义。但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工学”矛盾,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令很多企业管理者头痛的问题。而今年以来,中铝河南分公司运输部车务段充分考虑员工的生理、心理因素,将原先利用机车乘务员、调车员、连接员等铁路行车倒班员工下夜班后进行的学习培训,调整为日常学习加全脱产轮训后带来的新变化,无疑给其它企业提供了一点启示。
去年底,该段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时,许多倒班员工针对该段多年来实行的利用员工下夜班后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业务技能培训学习的方式,反映很强烈。原来,从事铁路行车员工一个班是12小时,夜班员工除了吃饭能休息30分钟,其余时间都在进行运输作业。一个夜班上下来,员工精疲力尽。
有些员工说,下了夜班还要参加学习培训,以前生产任务不紧张时还能坚持,现在就是想学精力也跟不上,人坐在教室听课时,直打瞌睡,老师讲了半天,我们能听进去的却很少,说是参加培训学习了,但效果很差。还有些员工说,还有些员工说,我们也非常愿意参加学习,如果单位能把时间调整一下,既不影响休息,又能参加学习,岂不是更好。
针对员工的这些意见和建议,该段领导班子立即召开了专题会议。通过讨论和研究,他们从解决“工学”矛盾入手,结合倒班员工的工作性质、轮班情况和生产任务,制定了包括“员工脱产学习轮训时间表,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表,效果评价、奖惩办法等内容的脱产轮训实施方案。在学习培训内容上,他们总结过去存在的不足,结合员工普遍较为薄弱的方面,制定了更适合员工提高技能的课程,上课方式也采取了视像授课、现场互动、现场讲解、实际演示等生动的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该方案一公布,立刻受到员工的一致赞同。
如今,在课堂上,员工打瞌睡的少了,认真做笔记的多了;交头接耳的少了,勇于回答问题的多了;课间发牢骚地少了,讨论业务知识的多了。员工们表示,车间领导这样重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解决了生产与学习培训之间的矛盾,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理解和尊重,在生产任务这样繁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
车务段党支部书记谢晋东感慨地说:“起初采取这种脱产学习轮训方式,我们还有点担心生产受影响。从近一段的情况看,并没有因此影响生产,相反地,员工把学到的安全和业务知识运用到生产上,以前存在的一些习惯性违章现象明显减少,员工遵章守纪、认真维护保养机车设备的多了”
由此笔者感到,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不论管理模式、生产组织方式,还是员工的思想意识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管理模式上,与国际对标,向世界先进行业看齐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从生产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但相同的一点是企业的任务量在不断增加,人员在精简,组织难度在增大;从员工的思想动态上,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员工耳闻目睹的事物、信息更加广泛,思想日趋活跃,一些传统的、延续很多年的员工学习培训方式、做法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解决“工学矛盾”,使员工积极参加到学习的行列,并收到实效?笔者认为,企业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调整很关键。一是要针对本企业现阶段发展、生产状况做深入细致地分析,将现有的管理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与以前的作一个对比,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在制定有关员工学习培训制度时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使学习培训制度与企业同步发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二是要深入调查了解。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座谈会、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等形式,了解员工对学习培训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多开展适合员工口味和本企业实际需要的学习培训。三是要结合不同文化层次、技能差异、新老员工等情况,制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使学习内容适合不同素质的员工。四要考虑员工的心理、生理因素。企业在决定采取何种学习培训方式时,要将员工的喜好、愿望、作息时间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加以考虑,使学习培训更适合员工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更加人性化,从而达到提升员工素质、促进生产发展的“双赢”目标。 另外,在企业作出努力的同时,员工也要从自身做起,在学习态度、主动性等方面加以反省和思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工学矛盾,从而双管齐下化解工学矛盾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