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内容提要:在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是相互结合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统一的。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区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近现代的人本主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在历史与现实中,有过不同阶级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我把它们大体上区分为非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早些时候,有同志没有注意这个差异,对以人为本的提法产生一些疑虑。即便在现在,弄清各种以人为本的差异,找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共同点,对于我们加深理解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两类非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这里讲的非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包括中国古代齐法家的以人为本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以人为本。
(一)古代齐法家的“以人为本”
许多人把以人为本看作西方哲学家的“专利”,一看到这个词,便同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联系起来。殊不知,战国时的《管子》就已经提到:“夫霸业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1]
在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与儒家各以其学说为诸侯王统一中国的事业提供论据。法家提倡以霸道争天下,儒家主张用王道服民心。儒家已经有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惟邦本”。为什么民是“本”?荀子解释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 这个比喻说明,贵民、重民是统治之本。
齐法家的“以人为本”,正是其礼法结合和儒家民本主义色彩的反映。齐法家之所以从儒家那里吸取民本思想,是为了以霸道争天下。《管子·霸言》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所以《管子·禁藏》又说:“夫为国之体,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把人心提到了与天时并列的高度。而在争人心中,更重要的是争贤能之士。在春秋战国时,“得士则昌,失士则亡”是当时全社会的共识。
齐法家提出以人为本,无非是把它当作实现新兴封建阶级霸业的一种手段。
(二)近现代的西方人本主义
西方哲学的“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另一种文化传统——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Humanism)与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有共同的含义,那就是以人为本。这是一种与西欧从中世纪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过渡相联系的反神学统治、凸显个体的文化。当然,在西方的古希腊也曾有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一事物是什么的尺度,也是事物不是什么的尺度。这属于认识论层面的以人为本。它表达的是一种感觉主义,即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的感觉就是不同的尺度。不过,西方思想史中的以人为本对人类思想发展史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以近现代的人道主义为标志的以人为本。其影响之所以巨大,是因为:
第一,这是反对创世说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是本体论层面的。这里的“本”是指“西方哲学的本体(Being),即最高的存在、 本质和统摄的原则、力量”。在西欧中世纪社会里,教会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会认为,神是真正的本体,就是说,上帝创造一切,而上帝自己不是谁创造的。所以《圣经》中的上帝说:“我是我所是”。意思是:上帝不需要任何根据。
人本主义起来向上帝的绝对权威反叛了。17世纪的近代哲学通过笛卡儿的第一原则“我思故我是”(只有“我思”才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本质),来否定上帝作为最高存在创造一切、规定其他一切的本质的意义。在这里,人的本体以“我思”为根据,否定以前的以上帝为根据。这是用人类中心取代上帝中心。
第二,这是把人当作最高目的的人本主义。人是目的属于价值论层面的人本主义。康德最早提出人是目的的思想,而新康德主义者把哲学归结为价值论。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有别于新康德主义,但也都离不开价值论的人本主义。所以把欧陆现代哲学概括为价值论人本主义是有道理的。价值论的以人为本在反对专制主义践踏人的权利、人的自由的暴行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