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政府作用问题的理论探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保持平衡、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社会资本再生产等理论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石。供给侧、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简政放权、降低行政成本,通过减税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能够有力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探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协调发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了市场运行背后的各种结构和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马克思认为,不论是简单还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必须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才能处于市场出清状态。马克思主义的平衡增长理论还包括以下平衡关系:一是产业结构的平衡。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平衡,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平衡等;二是城乡发展的平衡;三是收入分配的平衡,要求收入分配要按照适当比例进行;四是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平衡,进一步要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避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习近平总书记的协调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平衡增长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将经济的平衡增长拓展到了经济的平衡发展,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另一方面,将平衡增长理论进一步拓展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思想以人类社会发展为整体视阈,而西方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视阈,只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具体创新活动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思想中创新主体是指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占重要地位的人,特别强调人的创造力,而西方经济学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主体只是企业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思想关注的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创新,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全面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旨,而西方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关注的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本文系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战略思想研究”[L15ZDA003]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