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58|回复: 11

跟帖974期:工学何以矛盾

发表于 2010-1-27 22:10: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74期班组天地:一起读书4


工学何以矛盾
中铁三局桥隧公司  王新平


        我们所说的工学矛盾,目前就企业、班组来说,主要是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既要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开展读书学习,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两者之间难免出现协调不好、兼顾不到的状况,即所谓的工学矛盾。  
       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观念的使然。我们习惯于整天与硬邦邦的生产任务打交道,忽视了读书学习对提升职业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任务完成的作用。所以一讲读书学习,脑海里便有了“工学矛盾”的紧箍咒,人为地把工作和学习对立了起来。其实,工作和学习是互为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要发展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之变,我们将面临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员工素质技能提升等诸多考验。毫无疑问读书学习是应对考验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把工作和学习统一起来,树立学习也是工作,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观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这样,工学又何以会成矛盾呢?
        其次是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由于班组工作多在基层从事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工作忙、任务重。一提读书学习,往往会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读书学习。其实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读书学习动力,让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占据了主导地位,结果必然是,每当工作和学习相遇时,学习总是处于次要方面,总是让路于工作,于是便美其名曰:是工学矛盾了。因此,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激发和提高读书学习的动力。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育读书的乐趣,养成学习的习惯,把读书学习作为提高素质、成就事业的根本,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原动力。二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和现代化的多媒体学习方式,让读书学习变得方便、易懂,尽可能地降低读书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使其动力易于维持。三是读书学习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与生产中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其动力具有磁性。四是企业班组要建立完善激发读书学习的有效机制,确保工作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喜欢读书、坚持学习、勤于钻研的人能够得到重用、得到实惠,使其动力得以持久。我们只要有了足够的学习动力,那么,读书学习的动力就可以抵御、甚至替代忙忙碌碌的工作带来的压力,这样便可削弱和化解所谓的工学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2:13:41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 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2:22:50 | 查看全部

回 1楼(张耀杨) 的帖子

谢谢耀杨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22:33 | 查看全部
学习王老师的好文!建议最后一段的解决之道的内容再进行修改完善,可以提出一些更好、更新的建议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3:39:05 | 查看全部

回 3楼(中铝谷文生) 的帖子

谢谢谷老师指点,一定努力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39:51 | 查看全部
学习王老师的文章。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没有说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08:21:02 | 查看全部

回 5楼(zwyykgyl) 的帖子

谢谢指点!努力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08:39:23 | 查看全部
王老师的稿子比俺那篇深入多了,学习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09:37:03 | 查看全部

回 7楼(cw101) 的帖子

夸奖我了,谢谢崔老师鼓励!

您的也很好,引经据典,很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8 10:55:10 | 查看全部
认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