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5|回复: 1

[书意] 茅盾:红叶

发表于 2016-9-24 14:56: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朋友们说起看红叶,都很高兴。
  红叶只是红了的枫叶,原来极平凡,但此间人当作珍奇,所以秋天看红叶竟成为时髦的胜事。如果说春季是樱花的,那么,秋季便该是红叶的了。你不到郊外,只在热闹的马路上走,也随处可以见到这"幸运儿"的红叶:十月中,咖啡馆里早已装饰着人工的枫树,女侍者的粉颊正和蜡纸的透明的假红叶掩映成趣;点心店的大玻璃窗橱中也总有一枝两枝的人造红叶横卧在鹅黄色或是翠绿色的糕饼上;那边如果有一家"秋季大卖出"的商品,那么,耀眼的红光更会使你的眼睛发花。"幸运儿"的红叶呵,你简直是秋季的时令神。
  在微雨的一天,我们十分高兴地到郊外的一处名胜去看红叶。
  并不是怎样出奇的山,也不见得有多少高。青翠中点缀着一簇一簇的红光,便是吸引游人的全部风景。山径颇陡峻,幸而有石级;一边是谷,缓缓地流过一道浅涧;到了山顶俯视,这浅涧便像银带子一般晶明。
  山顶是一片平场。出奇的是并没有一棵枫树,却只有个卖假红叶的小摊子。一排芦席棚分隔成二十多小间,便是某酒馆的"雅座",这时差不多快满座了。我们也占据了一间,并没有红叶看,光瞧着对面的绿丛丛的高山峰。
  两个喝得满脸通红的游客,挽着臂在泥地上翩翩跳舞,另一个吹口琴,呜呜地响着,听去是"悲哀"的调子。忽而他们都哈哈笑起来;是这样的响,在我们这边也觉得震耳。
  芦席棚边有人摆着小摊子卖白泥烧的小圆盘,形状很像二寸径的碟子;游客们买来用力掷向天空,这白色的小圆盘在青翠色的背景前飞了起来,到不能再高时,便如白燕子似的斜掠下来(这是因为受了风),有时成为波纹,成为弧形,似乎还是簌簌地颤动着,约莫有半分钟,然后失落在谷内的丰草中;也有坠在浅涧里的,那就见银光一闪——你不妨说这便是水的欢迎。
  早就下着的雨,现在是渐渐大了。游客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减少了许多。山顶的广场(那就是游览的中心)便显得很寂静,芦棚下的"雅座"里只有猩红的毡子很整齐地躺着,时间大概是午后三时左右。
  我们下山时雨已经很大;路旁成堆的落叶此时经了雨濯,便洗出绛红的颜色来,似乎要与那些尚留在枝头的同伴们比一比谁是更"赤"。
  “到山顶吃饭喝酒,掷白泥的小圆起,然后回去:这便叫做看红叶。谁曾在都市的大街上看见人造红叶的盛况的,总不会料到看红叶原来只是如此这般一回事!"
  我在路旁拾起几片红叶的时候,忍不住这样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14:59:01 | 查看全部
谈茅盾早期散文
2016-07-20 00:20 来源:嘉兴日报 唐 翔 我有话说
■唐 翔

茅盾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从初中时就接触茅盾先生的文学作品,读过先生的不少小说。因为自己是散文随笔的写作者,所以特别钟爱先生的散文作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先生出版了一本散文精选集《速写与随笔》。先生在前记里说:昔年在日本西京,曾因《买豆腐的哨子》、《红叶》、《樱花》等,而写了几篇随笔。当时国内文坛尚无所谓“小品年”,而“性灵”、“个人笔调之说”,亦未有人才疾呼。从先生的自述中,我们知道,茅盾先生写散文随笔的时候,国内散文、速写以及小品文的提法还未出现,我们因此断定茅盾是当时中国散文随笔写作的开拓者之一。在散文集《随笔与速写》的文本构成来看,一部分是茅盾自发写作成果,另一部分是先生照着“订单”制造而成。

茅盾先生的散文特色在于题材的广泛,写作上融小说中的描写、评论以及叙事为一体,他的散文内涵非常丰富。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散文思想深刻、针砭时弊的话,那么茅盾先生的散文则表现为含蓄的、内敛的,其中蕴含的思想同样是很深邃的。

茅盾先生的早期散文有展示乡村风俗画卷的文章,如《香市》、《乡村杂景》、《谈迷信》等,有表达美好生活情趣的文章,如《黄昏》、《沙滩上的脚迹》、《天窗》等,有歌颂自然风光的作品如《雾》、《虹》、《红叶》等,有表达个性化的作品,如《谈月亮》、《谈疯子》,有表现深刻思想的文本,如《“现代化”的话》、《也算是“现代史”罢》,有表露忧国忧民情感的文本,如《健美》等。

茅盾散文不仅表现在题材的丰富性上,还表现在写作技巧的功力上。散文是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的文体,所以读者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需要一个反复阅读的过程。茅盾的散文很耐读,原因在于文本精妙的构思,丰富的情感,叙述事件的细腻,观察的细致,以及出乎意料的评论,都让读者拍案叫绝。

先生早期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乡村风俗画卷,描绘了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除此以外,像散文《沙滩上的脚迹》、《黄昏》的写法却显得很诗意,用诗意化的抒发来对照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散文需要作家写出真情实感,散文也最能再现作家的多面真实形象。在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先生真实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先生在那个时代究竟想要寻找、追求的是什么?也许就是“心的觉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