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5 09:53:15
|
查看全部
在倪萍之前,乐嘉曾试录了几期节目,效果并不理想。张春蔚认为,相比倪萍,乐嘉为人处世的经验可能稍显不足,而沟通方式亦有些强势,“上这个节目的人,伤痛在心里藏了几十年,除了找人其实还需要一个心理纾解的出口。但在让人倾诉上,乐嘉可能并不是一个很适合的人选。”
但倪萍一句“有请”,人们便很自然地走了过来,像走向有光的地方,带着所有有关她的记忆:她是国家电视台的、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她陪他们一起过了13个除夕夜,在电视极其强势的年代;她说话平实,待人亲切,动情时会一起抹眼泪。
然后这个原本只在电视里出现的名人,像自家人一样招呼他们:“姐姐来坐我旁边”、“孩子你今天是来找谁的?”——对于来自底层的老百姓,相比多数自带精英光环的主持人,倪萍天然让他们有一种自己人的信任感。有人多年苦撑都没有哭,一见倪萍,便如得到释放般地哭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倪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或者说,中国经验,能捕捉一句话中隐藏了什么现实背景,也能洞察没说出口的地方包含了怎样的创伤。一个姐姐来寻找36年前走失的弟弟,说到别人都认为是她把弟弟弄丢的,倪萍马上问:“妈妈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姐姐哭了:“妈妈没有这么说过,但我觉得她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然后父母上台。尽管节目组想带出所有心结一朝冰释的走向,但母亲确实一心只念找儿子,向女儿道歉并不走心。
开门之后弟弟出现了。全家激动的时候,倪萍说:“儿子回来了高兴吧?这些年委屈女儿了吧?”
可能并不需要对方的回答,这是她的态度——如果说如今的倪萍,跟那个春晚舞台上永远笑脸相迎的倪萍有所区别,那就是她拥有了一定的表态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