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9|回复: 2

倪萍---因为《等着我》而不时被诟病

发表于 2016-9-25 09:58: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倪萍因为《等着我》而不时被诟病的原因就在这里——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艰难命题,她却在台上直接表明了态度,“你心里有杆秤,你秤着说”,她对记者说。

对一个有着57年人生阅历的长者,舆论对她的影响远没有内心过秤重要。这些年她也常因为言辞不慎而成为热搜词,但多数时候并不解释。唯有今年2月,她在温哥华开画展时,说到很喜欢每天下雨的天气,“将来把家搬到这儿来”。网友由此声讨她的“移民倾向”。倪萍马上在微博上道了歉,又发了一张护照照片,手书“我和我的祖国”。

但倪萍没有为自己在《等着我》中的言论道歉。面对复杂现实,她的秤砣一方面来自个人经验,毕竟她自己便是一个经历过失败婚姻人生远非一帆风顺的中国女性;另一方面基于她对乡土中国的了解:她有农村经历,见多识广,对底层的处境、规则的了解并不似城市人般抽象;更重要的,也是倪萍之所以成为倪萍的一点是“正能量”:“正能量是生活态度,并不一定说你现在生活多么美,但你希望它美,这就是正能量。”

三个维度叠加,维系一个完整的家庭就成了最高标准。上节目的往往是比较底层的人群,“从没听说大学教授把孩子丢了的。”倪萍说。让他们理直气壮地活出自我太难操作,她的建议多实用主义,不女权,不独立,也被质疑“不正确”,她时常劝人看在孩子的份上委曲求全接受现状——这恐怕会令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都会女性出现本能的情感抵触。

“就算小偷偷了你的东西,在另一个角度,谁愿意上街偷东西,抓着就被剁手,他一定也是有他的难处。‘那你是提倡这个吗?’——哪能那么简单的理解生活,生活没那么简单。只有用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理解跟你不一样的人。”倪萍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9:59:04 | 查看全部
在传播中,她的意见也被衍误、被简单化,比如,说她劝“被拐卖妇女回归家庭”。事实上,那个故事里,18岁的孩子来找离家16年的母亲,母亲没有出现,因为她当年是被拐卖才生下这个孩子,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并不想重新召唤那些伤痛经验。

回看当时的节目,当事人显然是倪萍会喜欢的那类“好孩子”:13岁父亲去世,他靠乞讨给父亲下葬,“觉得很对不起我老爸”。之后出外打工兼寻找母亲,“就想知道妈妈为什么离开”。节目组给他带来了母亲近照,他低着头说,“我已经很高兴了”。

而与舆情传播不同的是,在这个事件中,倪萍虽然为孩子的遭遇掉了好几次眼泪,但她并没有评价那位母亲。在寻人组告知母亲在被拐卖之前就有家庭孩子,而那个家庭目前仍不希望面对这个孩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那段拐卖经历——后,倪萍搭着孩子的肩膀:“不知道18岁的孩子能不能听懂。”——她懂。

她继续搭着肩膀,“倪萍阿姨给你出个主意好不好?”然后给他一个“特别世俗”的建议:学好技能,成为有用的人,让妈妈为你骄傲。为此,节目组将给他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至于她个人,“有什么困难你都可以来找倪萍阿姨。”

她心里的那杆秤,准星还是在“情”上。而在流行问责的大环境下,她用后退一步的方法来面对现实中的苦难。相比推动中国成为一个法治社会,她的方式可能更直接,更倾向于使每个承受苦难的个体,得到一点及时即时的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9:59:38 | 查看全部
在90年代这样的温暖曾经慰藉了一代电视观众。然而强调自由与抗争的年轻一代早已崛起主导舆论,情感内核包含的那一套“忍受”式的价值观,岂止被视为过时,简直被视为余毒。

但在张春蔚看来,无论外界如何评论,倪萍的方式对节目中的求助者非常重要,能起到实际的作用:“倪萍本身的经历使她对别人的痛苦非常敏感。就像有人卡在山腰怎么也上不去,没经历过的人会认为,怎么可能走不过去呢,但她会知道你是卡在哪里,什么困难,怎么能过去,因为她已经经历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