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强调,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衣服,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文化自信形成了日益成熟的理论表达,把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我们党对文化自信问题的理论认识。
文化自信是民族的独特标识,重视文化自信有历史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人们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与阐释,不仅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提炼相伴随,而且还具体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来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不仅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和每个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景,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落细、落小、落实,激发起全社会的自信、自觉、自立,鲜活而具体地诠释着“文化自信”的巨大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和重视“文化自信”,是有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一段时期以来,“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思想在一些人中颇有市场:影视作品从制作之初就瞄准国外某奖项,学术论文甫一落笔就冲着国际某杂志而去,评价人才动辄以国外学历或国外经历为标准,甚至连中小学生的夏令营都以能去国外为荣,而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这虽非主流,却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