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table]许林,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人民日报》“社论”刊头就是他设计的。▼ | [table=100%,#f9f9f9] | |
1966年7月1日见报到2007年底,这个刊头在《人民日报》上使用了41年。另外,你很可能见过这张招贴画,作者就是许林。▼
196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跟着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跟着毛主席,世界一片红》为题,用许林的照片出版了对开张彩色招贴画。
许林的《毛主席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之二(1966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一版)。
新华社把许林的照片发了通稿,《光明日报》用在一版(1966年11月28日)如今,许林已经是一位老人家,说起当年的工作经历,他说:自己走上了一条歪路。什么是“歪路”呢?——“那些年流行摄影为政治服务,记者们把主观加工、导演摆布、重现事实(事件)看作是很正常的并且是应该的工作。”“这些违反新闻传播规律的观念和做法,严重地伤害了受众的知情权,严重地冲击了新闻的公信力,严重地破坏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那时的文字新闻和新闻摄影报道整体走偏了。”“我也不能独善其身,中了摆拍的邪。”以下,就是许林老师的自述了——
[blockquote]1975年3月,在山东胜利油田摆拍《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当时,车间里就是几台车床和车出来零零散散的轴承,要是不摆布导演一番,拍出的照片可能会散。我就按照别人摆拍的方法,先让工人们找了一些板凳和类板凳,坐姿及其高低和位置做了精心布置;然后请他们拿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和《毛主席语录》,又导演布置一番,错开书本的位置、角度。看了看,好像缺了点什么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产品,于是就请他们把车间里所有的轴承集中起来,有序地摆放在学习组讨论会人员的左侧。这回画面比较好了。我又反复观看,总觉得还缺什么……忽然间,发现车间墙上的大片空白,对,缺毛主席最新语录的条幅!我请他们找纸笔和颜料、墨汁,自己动手把毛的最新指示迅速写了上去,并让他们找淡粉色的纸把语录四周装饰一下。一切摆布妥当,我用几分钟时间拍了一些彩色与黑白照片。[/blockquote]
[blockquote]这张照片里,所有的细节:老农的羊角巾、人物背后的草帽、受众的笔记本、桌子上的毛巾、桌子上的壶杯以及人物坐姿高低错落等等。
其实都是布置,安排的。
这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blockqu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