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香港邦瀚斯推出了“温玉物华——思源堂藏中国玉器”专场,由于精品荟萃而备受人们关注。最终,这批古玉中有一部分花落中国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之手。
在前英国苏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出版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书中,曹兴诚入列1945年以来当代最伟大的一百名收藏家,也是进入这份大名单的仅有的三位华人收藏家之一。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涉足艺术品领域以来,曹兴诚的收藏涵盖了古玉、青铜器、瓷器、书画、佛像等多个文物艺术品门类,数量达到几百件。2014年,曹兴诚还为“皿天全方罍”(简称“皿方罍”) “身首合一、完罍归湘”做了大量的幕后牵线工作。
近日,曹兴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远程采访,分享了他在几十年收藏历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一定要跟靠谱的古董商打交道
广州日报:听说您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投身收藏的?当时有什么机缘巧合吗?还是因为家学渊源?
曹兴诚: 是的,我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藏了,其机缘是送礼。有位朋友喜欢古玉,于是我打听到一家古董店,买了块据说是宋代的玉环送给朋友。那位古董店老板也说服了我买了另外三块玉,说是商周的。我有了这三件实物以后,很自然地就研究起来了,结果发现,这三块玉都是赝品。后来我继续研究,发现那家古董店里的所有东西,无论古玉、瓷器,全都是现代工场生产的,一件真的都没有。后来我退还了买的东西,并没交学费,却把戒心跟基本的眼力培养出来了。
广州日报:今年香港邦瀚斯春季拍卖推出了“温玉物华——思源堂藏中国玉器”专场,共上拍了73件玉器,上至新石器时代,下到清朝末年,听说您也拍下了一些,主要是哪个时间段的?在玉器收藏上,有的人会忌讳出土品,更看重传世品,您对此怎么看?
曹兴诚:2016年有不少兼具真、精、稀的古玉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市场上,引起行家和藏家的竞逐,是古玉市场上多年来少见的盛事,足以证明只要去除了真伪争议,古玉还是有众多爱好者的。我当然也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加强了我的古玉收藏阵容。
许多人对出土文物有忌讳,对收藏家来说,这是好事而非坏事,因为如此一来市场比较冷却,价格不会暴涨,我觉得很好。
广州日报:您所收藏的品类都比较高古,青铜器也是您收藏中非常重要的门类,是什么激发您对青铜器的兴趣?
曹兴诚:自从对古玉有了研究以后,我就慢慢走上古玉的收藏之路。因为市场上假货充斥,真货极少,所以能收藏的件数不多。后来我碰到一位有信誉的香港青铜器古董商,经他的介绍,我又开始收藏青铜器。这时我了解到,跟正牌、老牌的古董商来往很重要。像日本的正牌古董商都希望能跟客户家族维持不只一代的买卖关系,所以注重诚信、有专业知识。这样的古董商手上才有真东西,可以帮收藏家培养真眼力。后来我收藏东西都先研究谁是正牌古董商,对不靠谱的人我基本上不来往。
广州日报:那您后来还遭遇过赝品吗?您是如何来提高自己的鉴别鉴赏能力的?
曹兴诚:收藏过程中接触到赝品很自然,但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遵循多看少买的原则,所以可说没上过当。即使东西买下了后来发现有争议,我也都能退回。这就是跟正牌古董商和拍卖公司来往的好处,对方是肯负责任的。
至于培养鉴赏能力,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多比较。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人要仿冒我们家人的声音打电话骗钱,我们很容易就拆穿他,这是因为家人的声音我们都听惯了,所以不会被骗。同样的道理,我们看惯了真东西、好东西,就不容易被假货蒙眼。这个原则适用于收任何东西。
今天有不少人,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也常去博物馆见习,可是收藏的东西竟然全是假货!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呢?其原因是他们太重视技术面,不了解文物是有个性的。王世襄先生鉴别家具真伪,主要是看“气”;实际就是看个性和气质。个性、气质是抽象的,不易仿冒,因此可以在鉴定上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