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终极目标是陶冶情操,传承中国文化,副产品是有利可图。但是大家要亲自去试。拿着钱进入这圈子来
买卖。用自己的钱,如果上当受骗了,会刻骨铭心。其实收藏圈很有意思。从1993年朵云轩中国第一场拍卖开始,有很多人看不到了不玩了。因为他们上当受骗输掉了太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出来了。但是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吃一堑长一智。”不玩就没有长智,如果你坚持,就会长一智。
今年4月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件张大千的《桃源图》,成交价是2.7亿港币。张大千的画作有个特点,他画过最好的画基本上都不是用来卖钱的。因为他很会经营自己,他把最好的画送给达官贵人。达官贵人给的回报比卖出的金钱更多。张大千画这张画时年纪大了,欠了很多笔墨债,有的收了钱没有画。这幅作于1982年,当时张大千开价60万新台币,买家里有台湾清玩雅集创始会长蔡一鸣先生。蔡先生觉得60万新台币贵,没有买。大千去世后,张大千的夫人把这幅画卖给了与她关系不错的香港电影导演、制片人杨帆,80万新台币卖出。杨帆1987年为了开拍钟楚红和张曼玉主演的电影《流金岁月》,把《桃源图》送至苏富比拍卖,最终以187万港元成交,被美国人(麦克塔格特夫妇)买走。多年后老夫妇去世,后代将遗产捐给慈善机构,遂又拿回苏富比拍卖。1986到2016正好三十年时间,卖2.7亿港币。所以我们从其中明白收藏的两个乐趣。第一是你可以去研究它。第二点,做好量力而行和喜欢这前两点,然后留得住。如果是喜欢,量力而行,可能不会卖掉,就像这对美国夫妇,要看得到、买得起、藏得住。大藏家张宗宪先生认同我的观点,认为买贵东西是对的,当时买最贵的东西,买得心疼,但最后卖出的时候可以卖得很心跳。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宗宪在香港拍卖会花一百多万港币买了件杏林春燕珐琅彩碗,在2005年左右卖了一个多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