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8|回复: 4

[打工交流]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

发表于 2016-10-8 08:11: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①】重庆三名农民工的创业之路

29ef2e9180fec2be9f9c7d7e774ddf7a.jpg
南京火车站,拉着行李箱的农民工从灯箱广告前经过。
   
编者按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升级,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冲击。我国正通过一些激励措施,让在外务工的一部分人返乡,实现地区发展的均等化,并通过创业创新给经济发展新常态注入新活力。《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其中外出打工农民工持续减少。越来越多农民工经过数年在外打拼锻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营销和管理经验之后,走上了返乡创业的道路。

农民工、创业者……似乎没有一个合适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这个群体现在的社会身份;制造业、加工业、养殖业……在很多领域,他们都活跃着。他们为什么返乡?有人说,城市不是我的家;有人说,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那么,“归巢”之后,他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怎样?他们的探索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对此,《工人日报》记者深入各地展开调查,探寻这些农民工创业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敬请各方垂注。

创业之路往往充满荆棘,路上绚丽的风景同样也吸引着有勇气的人跃跃欲试。据重庆市工商局统计,2010年7月以来,该市已累计扶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微企近15万户,带动就业100多万人,返乡农民工在微企创业人群中所占比重达36.20%。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重庆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有效途径。

然而,据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小微企业大多出现“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问题,存活时间超过1年的不到60%,超过3年的不到30%。《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走近部分创业者,看看他们的创业历程……

资金困难陷入恶性循环

年逾五旬的重庆和平机械厂厂长谭长敏,算得上重庆最早的一批回乡创业者。早年在沿海机械企业打工,10年的车工经历锻炼出精湛的技术,加之有了一定积蓄后,他回到家乡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谭长敏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第一次与别人合伙半年后,就因性格和理念不合而分手,不服输的他独自开始了第二次自主创业之路。靠着第一次创业分到的4台机器、12个工人和1台摩托车,他创立组建了重庆和平机械厂,因其技术过硬和良好的信誉,生产的机械产品得到广大商家的认可,一台摩托车跑遍了重庆的大街小巷,到后来鼎盛时期,产品大量出口,和平机械厂成为了一家颇负盛名的品牌企业。工人一度达数百人,产值过亿元,也是当地政府表彰的利税大户。

但是,最近机械制造业普遍不景气,和平机械厂出现流动资金困难。“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做错了决定。”老谭一脸遗憾和无奈对记者说。事业做大后,谭长敏为了建厂房,向重庆银行贷款100万元,因为生意还不错还款后又借200万元投资运行,等把这一借款还完后,银行不再借贷,原因是他的工业厂房没有房屋产权证,所以只好向私人借款。

由于资金困难,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私人借款无法及时归还。最大的债主向法院起诉要求拍卖工厂厂房还钱。经多家评估公司评估价值超2000万元的厂房,最后被北碚区法院以1002.54万元拍卖成交抵债。如今,面对近1000万元的债务缺口,谭长敏欲哭无泪。

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

身材娇小的杨红英,是重庆涪江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她的创业激情却有着与其身材不相称的气势。作为一名农村青年,她不仅家境贫寒,身体也和平常人不一样,她生来就只有一个肾脏。

“我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想要正常的生活,当我对一切失望的时候我遇见了我丈夫。”杨红英说,她在电视上看到“黄粉虫养殖”的项目心动了。“我在农村长大,养殖拿手,更何况我曾在广州有过务工和小本经商的经历,应该能行。”就这样,她开始了黄粉虫的养殖,虽然中间也曾陷入困难,但都一路走来,也成了令人羡慕的“虫博士”。

“那是我最风光的时候,我以为那是我努力换来的巅峰。哪想慢慢地走了下坡路。项目销售停滞不前,开始入不敷出。”杨红英告诉记者,从2013年起,为了把销路打得更开,她曾尝试各种渠道,参加各种展销会,想以铺货的方式将黄粉虫散布到各个卖场,但却一无所获。

正在这时,有人建议她建设会馆。这让杨红英觉得或许会是出路。于是,她在重庆鲁能星城投资了一个270平方米的昆虫养生会馆。“也就是这个会馆把我拖入绝境,让我变得一无所有。”她说。

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员工都离职了,会馆房租马上到期、房东给出最后期限,如果不能续交房租,就要收回房子,会馆的一切归房东所有;小额贷款公司每天催债,她过着每天被人围堵的日子;怕拖累丈夫孩子,不得已选择了离婚。“在这个城市,我真的一无所有了。”

耗尽百万元毫无建树

说起儿子胡军的创业经历,今年60岁的父亲胡天成满是心酸与无奈。家住重庆北碚区的31岁青年胡军,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这几年,由于沿海地区企业不景气,他立志回乡创业,做起了汽车养护用品代理生意。谁料,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4年,耗尽百万元却毫无建树,不仅掏空了父母数十万元的积蓄,还负债累累。

胡天成说:“他执意想创业,但是又没有存款,我不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和他母亲就抵押了房子贷款20万元,10万元给他做启动资金,10万元加上别处老房子的钱给他首付了婚房。只是没想到他创业4年花费100多万元却不见回报,反而有可能让我们无家可归,我只是想让他好好找个工作上班,安心过日子。”

从2013年开始,为了支持儿子创业,胡天成夫妇俩不仅掏空了家底,而且还向亲戚朋友举债。胡天成告诉记者,他家并不宽裕,为了赚钱养家,自己开的一家小理发店,连帮手都没有请。妻子因声带血管瘤入院治疗,接受手术后,为了节省费用,她就不顾医生劝阻,办理了出院手续。虽然无法说话,但妻子依靠字条问路,仍外出筹钱为儿子还债。

“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成熟的人脉关系,是我这4年失利的主要原因。”胡军在电话里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创业这几年,他就像没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听说谁有关系可以帮忙销货,就赶紧请客吃饭联系销路。“经常找错人,被骗、被忽悠。我愧对父母,但我还想要创业。”

知名经济学者、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政府对企业的帮助,主要侧重金融方面。事实上,金融、人力、信息政策支持应多举并重,政府应设立一些专门的分支机构,提供相关政策、搭建平台,通过政府采购等政策,降低企业介入市场的门槛,推进其从金融机构大量融资。

据了解,重庆从确定了下岗待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九类人群为微企创业扶持重点对象后,扶持政策持续“加码”。先后出台微企代账补贴、社保补贴、会展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并且推出了“先照后证”、注册资本金从实缴变认缴、“住改商”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等,进一步激发了创业激情。

“除了政策,重庆大力度搭建创业平台、改善创业环境也让大家有了争当老板的勇气。”重庆社科院研究员王秀模称,近年来,重庆大力修建公租房,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改善交通条件,全方位为创业者营造了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尽管如此,创业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取决于创业者自身的创业能力。

记者手记

创业能力不足是失败主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速度放缓、结构调整的换挡期,在全面推进改革、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增长进一步加快,利用外出打工掌握的资金、信息、技术、人脉等进行创业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但创业不仅是技术能力上的问题,还需要正确的心态和更高要求的机会和实力。重庆知名的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姜维告诉记者,把创业困难归结于“缺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任何企业都缺钱,在紧缺的资金情况下,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核心,而不是看似信心十足的豪言壮语。

重庆恒威会务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认为,创业是一次心灵历练的过程。面对其间遭遇的无数困难和失败,应保持激情和专注。但如果多年生意都没有起色,则应检讨自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看自己是否该及时转向,以选择其他出路,不然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工人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8:13:21 | 查看全部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②】江西两代打工者接力创业终成功

“蜜蜂能指路,所以我就来了。”杨金发每每被人问及为何返乡再创业,他总是这么说。

一路打拼过来的杨金发,在旁人看来,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从外出的打工农家子弟,到成就一番事业。再到放弃成功的事业,回乡收拾儿子创业留下的“烂摊子”。他虽然文化不高,却敢做敢拼,他胸有宏图,却不盲目……

创业路上的杨金发像一位勇士,拨开重重的荆棘,最终采撷到了花朵的甜蜜。

儿子创业失败后父亲接手

今年58岁的杨金发出生于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镇永胜村,小学毕业后,他便一直呆在这个乡村里。1991年,他开始外出打工。勤劳肯干的杨金发在攒到一笔资金之后,开始创业做起了小本生意。

起初,他在温州开卤菜店,但生意惨淡。几个月后他又转战到西安做面包,但生意依然没有起色。一路跌跌撞撞、四处碰壁的他最终到了天津,做起了炸肉串的生意。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余年,杨金发也靠着这家肉串店从一个屡屡创业不成功的打工仔,成长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天津咯香家食品公司。

2015年7月26日,主营纯天然有机蜂蜜系列产品的万花蜜有机生活体验馆在资溪开业,而开设这家销售门店的企业正是杨金发。在天津干得好好的杨金发,怎么又回乡开起了蜂蜜店呢?

这事还得从他独生儿子杨华说起。2012年,一直在天津打工的杨华从天津回资溪探亲,萌发了想要自己创业的念头——回乡办蜂厂。

继承了杨金发雷厉风行的闯劲儿,杨华办起了吉森中蜂养殖基地,又在县城开了一家销售门店,经营了两年,投资了近百万元,事情却并不遂愿。尽管他生产的蜂蜜产品质量好,但产量少,成本也高。加上品牌包装和宣传的力度不够,销售迟迟没有打开局面。

“一些伪劣的蜂蜜产品也让消费者失去了信心,当时的销售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杨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尝试了各种努力之后,杨华始终未能突破瓶颈,决定放弃了。

儿子“撂挑子”,给杨金发出了一道难题。“创业需要持续不断的激情,回去就意味着重头再来。”杨金发说,“创业最忌讳做不熟悉的生意,我外出20年,都是食品加工行业里摸爬滚打。生态养殖业从未涉足过,更别说经验了。”可想到自己一直是儿子的榜样,儿子返乡创业跌倒了,自己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杨金发把天津的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踏上了返乡创业路。

创业有勇还需有谋

然而,再次创业,杨金发备尝艰辛。“我从来不乏从头再来的勇气。”从儿子手里接过“烂摊子”之后,杨金发就曾经找过合伙人。但半年后由于技术不足,资金链断裂导致合作失败。

“这事儿真的就没救了么?”杨金发秉着一股劲儿,没有气馁。他勤奋学习,查阅资料;他虚心求教,走访有养蜂经验的人,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他四处奔波,用诚心和执著打动了当地政府部门,得到了大力支持;他常常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吃住在基地,睡帐篷,啃馒头,吃咸菜。

由于养殖基地设在山上,夜晚寒气重,随行人员多有抱怨,杨金发也常常在凌晨被冷醒,他却一声不吭,第二天仍旧“精神抖擞”,不停地鼓励大家。“创业就像在山地里开车,既要敢于吃苦,更要摆正方向。”

接手“烂摊子”,杨金发并不是毫无准备。“年轻人有创业的雄心,但是对困难如果估计不足,很容易心理受挫。”对于儿子失败的原因,他仔细做了分析和总结。“我们生产的是高端产品,如果销售市场打不开,我一定会‘重蹈覆辙’”。知道了问题所在,杨金发有的放矢,确定了主攻方向。

只有“固本开源”,才能赢得市场。一方面,杨金发力图通过高质量的蜂蜜产品抓住“回头客”,另一方面他积极探索打开新的销售渠道。出路在哪里?发展电子商务。“我们的销售需要两条路来支持,一是公路,二是信息高速公路。”在杨金发看来,互联网像一把打开销售之门的钥匙。通过与网络技术人才合作,杨金发开展了网络营销。“不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就可能被大潮吞没。”

因地制宜找到出路

“宾馆,也许是销售的新路。”善于观察市场的杨金发敏锐地意识到,当前宾馆大多只供应茶和咖啡,如果能让蜂蜜也进入这一领域,对蜂蜜的销售大有裨益。

2013年,儿子杨华创业时养蜂1500箱,年生产天然蜂蜜、鲜王浆、蜂花粉、蜂胶四大系列产品5000斤;而杨金发的目标是在2016年,养殖蜜蜂2万箱,蜂蜜产品达3万公斤,增加就业上百人。“他是在开玩笑吧?”面对他人的质疑,杨金发不动声色。

在观察了家乡的养蜂现状后,杨金发做出了自己的分析:目前资溪有上百家养蜂农户,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模式,产品竞争力弱。但是,他们大都有良好的养蜂环境,缺的是资金、技术和销售。“唯有抱团发展才能扬长避短。”杨金发创办了江西健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全国首家养蜂协会,把自己的蜂产品打造成了县域龙头产品。就这样,“二次创业”的杨金发终于把“烂摊子”盘活了。

2016年3月,在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杨金发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江西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任春山说:“近年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就业空间大,创业条件好,又在家门口,像杨金发这样的农民工‘创客’越来越多。江西工会组织将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为返乡‘创客’提供更好的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08:22:32 | 查看全部
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8 08:24:31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问好云飞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3 08:41:08 | 查看全部
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