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喜欢读书,虽然读的书不是很多,但是很杂。
最先接触的书是《小说月报》,多是80年代的作品,应该感谢那个年代的作家,他们受时代的影响,作品多是一些朴素而简约的故事,不是小人物小居民的忧患,便是很具乡情特色的回忆,笔墨不多,读起来却很接近生活,特别是反映知识青年一代上山下乡的运动,关联着他们在农村生活的喜怒哀乐,从生活到爱情到婚姻和工作,有几丝甜蜜、几丝忧伤、几丝磕磕绊绊,但大多数的小说态度都是明朗和乐观的,读来往往让我动容。
能静下心来真正的读一点古诗词,可能和成长有关,少年的懵懂、忧伤是最大的契机,这个时候往往在古诗词里想找一点自己的影子,诗词多是多愁善感的产物,而这种产物最大的一批读者又是情感最易流露的青年,去抄去背一些甚或去写有关风月的诗词,是很正常的事情,真应该感谢有这样的善感,潜意识地奠定了自己的审美观,无论字句还是意境。
一篇《雅舍人间》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梁实秋,一位东西方大师,把生活描写的活灵活现,有雅有俗,特别是俗中取雅,一间简陋的四川民居让他写的情趣昂然,从房子结构的简单到闻听到隔壁房间的撕纸声、打喷嚏,没有牢骚,没有嫌恶,至今使我都无法舍弃读其作品的兴致。
读朱自清其《背影》和《荷塘月色》等现代散文,虽然与作者的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分不开,但其纯净的人格正是其散文的魅力所在。还有沈从文,朱自清的学生,等等,我想在这一时期或者这一时期之前作家,无论是其文字或者思想不去读或者了解,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可怜的空白,断断续续翻看了能看到的所有名家的作品。
无意中读《读者文摘》,看到一篇优美的文章《弈者》,大概是84年左右的一期,当时没有记住作者名字,直叫好,写活了街头巷尾那些象棋迷的神态,以后陆续看到了相同文笔的作品,才知道是被成为鬼才作家的贾平凹,从此不可收拾的买来他的作品来读,读来读去还是喜欢他成名前的散文。
三毛可能是我接触台湾文学最早的作家,大概在自己的读初中的时候,很是感动,至今难忘,好久不读其作品,尤记得她写的《为读书而读书》的场面,当着数学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念出了“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时,泪眼朦胧,还有为了找到幽静的地方而跑到公墓去读书,感人至深。
能把东方审美智慧和佛家哲学情怀引到散文艺术中去的作家应该说是台湾的林清玄,清丽的文字,淡雅的情节,就连文章的名字也轻轻巧巧,《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飞入茫花》等等,读来都清清似水。
余光中想来好多读者都熟悉,一个睿智的台湾大家,读其作品就象看见一位矍铄的老头认真地敲打着清朗的文字。
无论是早期的作品也好,大陆的也好,台湾的也好,知名还是不知名的也好,更多的时候我读的好象是人;小品文也好,大散作也好,要么是文字,要么是情节,这样的文章,我除了是感动还是感动。
我想,真要写成一篇好的散文,性情与认真态度很重要,正如自己读散文一样,好恶还是能看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