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02|回复: 56

传承 · 转身——师徒关系的变与不变(上)

发表于 2016-10-16 10:27: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天,传统师徒制还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间吗?师傅还愿招徒弟、还能招到徒弟吗?师徒制的内涵、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徒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和情结?在当下和未来的生产工作、创新创造中,师徒制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从今日起,钟鼓君将连续三天推出“技艺传承,师徒关系的变与不变”纵横谈,与诸君一同思考并寻找答案。
1.jpg
传承着记忆,更传承着价值观

文/方大丰

●一项研究表明,一家高科技公司里1000名员工参与师徒制5年后,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参与师徒制员工的5倍。而担任师傅的员工,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担任师傅的员工的6倍。

●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


“对没有学过技术的人而言,很难想象师傅的分量,更不要说如山的师恩了。”有人说。

在中国传统伦常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之间包含着太多情愫,有彼此付出,也有不可违背的礼数和尊严。

随着“工匠精神”的被重视,师徒制具有的“教学相长”效应也被一些管理者重新打量——在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那些在基础工艺方面拥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被寄予厚望,管理者希望师徒制能让大师们传帮带出更多技术能手。

不过,情况远不如想象的好。



两年前,一次会议上,湘潭电机集团技能大师牟密感叹:“现在做师傅总感觉缺少我师傅那时候的神圣感,更难说成就感。”湘潭矿山设备公司的周建平大师回应:“当年我们数十人求师,一位师傅仅授徒五人,如今我免费开山五年难觅一徒弟。”

师傅难做,徒弟难觅。师徒制这一源远流长的文明传递机制,今天显然遭遇了困惑。

湖南省总工会组织过一次“忆师恩”征文活动,其中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邵阳酒厂的车间副主任张四平永远记得,30年前父亲将他送到师傅邓维树身边时,邓师傅接了一碗酒,沉着脸示意他喝一口。一口酒下去,张四平呛得眼泪横飞。师傅说:“这就是酒。”“要对你做的东西心存敬畏”——多年来,张四平带了很多徒弟,他师傅也退休了,但他一直满怀虔诚地传授着师傅的训诫:“酒不会变,变的只是人心。人心不坏,酒就坏不了。”

今天,那种对职业或产品的敬畏心似乎成了稀缺品。

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栽培人品,所谓立人先立德,唯有先做好人,方能谈及做好事。

嗜之愈笃,技巧愈工。许多被津津乐道的师徒故事表明,培养对职业的热爱之心,正是师徒制的特殊效应——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要素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制造的产品有深挚的爱心。

“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曾国藩的这番解释,说明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

      这种价值传承效应,被证明是其他培训和课堂教育无法给予的——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先进的现代制造企业中,有没有师徒制对员工的事业发展影响很大。沃顿商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一家高科技公司里1000名员工参与师徒制5年后,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参与师徒制员工的5倍。而担任师傅的员工,获得升迁的比率是没有担任师傅的员工的6倍。

德国的大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培训年轻人,每1000名工人就有40名学徒。在被各方接受的价值体系中,“工匠精神”水到渠成地实现着代际传承。

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阅历来帮助别人一起成长,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中国很多技能大师而言,以师徒机制进行“传帮带”,同样是充满荣誉感和自豪感的事情。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有时缺少这样一种机制让年轻人相信,钻研技术是有前途和令人自豪的。

国庆前夕,在湖南湘电集团的金工车间,有“神刀手”之誉的技能大师董日中面对记者“有多少徒弟能成为未来的董日中”之问时,陷入困惑。他表示,“利益驱动”导致了年轻人认为钻研技术不值得。

我们真不能责怪年轻人因为“利益驱使”而不肯钻研技术,因为任何一种价值观得以传承,都应该有相应的价值实现机制做支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0:29:11 | 查看全部
“磕头”改“敬茶”,师徒制慢慢转身

文/周有强
        
●在传统社会,民间手工艺的延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通过后一种,建立拟亲缘的关系,造就了梨园、武术、相声、工匠等行业的繁荣和悠久。

●当市场规则和契约秩序开始进入原本由传统伦理和“山头”利益维系的江湖,旧有的规矩需要向更为现代的规则让步,这既是时代的趋势,也是传统师徒制谋求发展的必然。


今年春天,我对故宫文物修复师做了一次采访,采访的地点在故宫的西三所,有机会认识了一群“宫匠”,并见识了在现代社会已经难得一见的师徒制。

在传统社会,民间手工艺的延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通过后一种,建立拟亲缘的关系,造就了梨园、武术、相声、工匠等行业的繁荣和悠久。

由于文物修复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加之故宫环境相对单纯,较少受到商业社会和利益的侵扰,“宫匠”们更多地为我们展现了师徒制优越和温情脉脉的一面。

1.jpg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曾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通常是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记忆习得,例如几何、语法等;后者则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经验才能领悟出来,例如炒菜、雕塑。

文物修复显然属于后者更多些。在传统师徒制下,师徒大多一对一,师傅不仅能根据徒弟的特点和秉性因材施教,还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徒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领悟和实践文物修复的方法。

而在日常互动和长久相处中,师徒关系也从工作延展到了生活中。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中,钟表组的王津和徒弟亓昊楠就为我们展现了类似父子关系的画面。二人出差,亓昊楠就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帮师傅订机票、提行李、办住宿,照顾师傅的生活起居。

2.png

同样是手工艺行业,以曲艺为代表的文艺江湖,师徒制的传承模式在面对边界与利益的拷问中,更多显露出残酷的一面。师傅恪守的是相声界的“江湖”规矩、伦理纲常,而徒弟更多地将自己与师傅看成是市场的契约关系,签不签合同、离不离开,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这种冲突反映的恰恰是传统师徒制在当下社会的尴尬处境。一方面由于手工艺行业的特殊性,拜师学艺仍然是手艺传承的重要途径,师徒制仍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过去用来维系师徒关系的伦理和道德基础,在商业大潮和市场经济中摇摇欲坠。

此时,仍固守传统规矩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在商业社会里,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当市场规则和契约秩序开始进入原本由传统伦理和“山头”利益维系的江湖,旧规矩需要向更为现代的规则让步,这既是时代趋势,也是传统师徒制谋求发展的必然。

故宫的传统师徒制就在不断适应着现代社会的需求。原本的磕头拜师变成了一句“师傅请喝茶”;当徒弟掌握了用进口材料修复文物的做法,师傅反过来向徒弟学习。

毫无疑问,这种更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更加受到80后、90后年轻人的喜爱,师徒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和谐,传统师徒制也因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6 12:04:1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7 07:58:02 | 查看全部

回 2楼(wxpzp) 的帖子

谢谢王老师的到访,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38:15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魏明东) 的帖子

感谢魏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38:26 | 查看全部
前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38:3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7:59:36 | 查看全部

回 6楼(羊君) 的帖子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9:53:41 | 查看全部

回 7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问候老师!周三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9:53:51 | 查看全部
专页有你真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