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83|回复: 47

互助 · 共荣——师徒关系的变与不变(下)

发表于 2016-10-16 10:36: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天,传统师徒制还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间吗?师傅还愿招徒弟、还能招到徒弟吗?师徒制的内涵、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徒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和情结?在当下和未来的生产工作、创新创造中,师徒制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连日推出的“技艺传承,师徒关系的变与不变”纵横谈今天将全部推送完毕。我们的每一次小小改变和尝试,都离不开诸位的关注和捧场,钟鼓君在此真心感谢。期待在留言中收获更多反馈与感想,在留言区等你哦~
  
教会徒弟,会饿死师傅吗?

                            文/毛浓曦

●真正高端的师徒传承,并不限于具体的技能、诀窍,而更包括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需要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思想。

●信息社会、大工业化时代,“教会徒弟”不仅不会“饿死师傅”,而且实实在在能够相互启发、激励,共同成长、进步,师徒实现双赢。


老虎曾经拜猫为师,学习捕捉猎物,没想到老虎学会后却把猫当成了猎物,结果猫爬到树上逃过一劫。猫感叹:“幸亏我留了一手,没有教你爬树,不然就死在你手上了。”

这则寓言说明一个古老的师徒关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最近采访的一位大国工匠在回忆当年的学技经历时说,那时为了挣工资,师带徒多少得“捂着”点儿,怕徒弟抢了活儿;就是现在,不少人还有这样的观念,最得意的诀窍不轻易教给徒弟。但他明白无误地告诉记者,“这个观念真的过时了,捂也捂不住,弄不好就被新技术超越了。”

细分析一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实是在农业社会、手工业时代才成立的道理。彼时,社会封闭,交通阻隔,信息传播缓慢,技术进步艰难。匠人在狭小的空间中成长,获取技能的成本高昂,关键性的技能需要付出长年揣摩甚至终身“事师如父”的代价,因此必然把诀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同时,狭小的空间决定了市场有限,生存竞争面对面,“教会徒弟”必然存在“饿死师傅”的挑战。

11.png

进入信息社会、大工业化时代,“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老师徒关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信息化时代使技能的获取成本极大降低。与古代师傅传授、自己揣摩积累的单一渠道相比,一般技能可以很容易地从职业学校、企业培训等诸多渠道获得;而更高级、专业的技能则能从各种专门的培训、技能比赛、操作规程、专业书刊、论坛等渠道获得。网络时代,信息无界,一种诀窍,一位师傅或许能“捂住”,但无法让所有的师傅都“捂着”,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轻轻一捅,“窗户纸”马上就破。

其次,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师徒间技能、诀窍的传授,很容易被新的工具、设备、技术所替代、超越。

再者,大工业化把市场空间扩展到无限大,个人与个人、师傅与徒弟之间,几乎不能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具体到一个企业里,很难想象师傅教会了徒弟而失去了饭碗。实际情况恰恰是,生产任务往往一下达就特别紧张,师傅如果不尽快教会尽可能多的徒弟,任务就很难及时完成,企业的竞争力会受到直接影响。在这里,师徒不仅不是竞争关系,而且是利益共同体。

更重要的是,真正高端的师徒传承,并不限于具体的技能、诀窍,而更包括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与“捂”和“守”完全相反,需要的是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思想。

22.png

在陕鼓集团,有一位技能大师张戟。他的本业是围绕鼓风机制造做技术研究,但他经常被请到其他行业去解难救急。起因是一次他到一家不搭界的企业参观,这个企业有个多年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张戟听了,很快琢磨出了道道,提出建议,可人家却不以为然——拜托,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专业!

“行业、专业、技术、设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张戟坚持己见。后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那家企业按照张戟的建议轻松解决了问题。张戟从此名声大噪——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多少工具、创造了多少效益,而是一个杰出的大国工匠的视野、思维方法与众不同。说到底,这是一个心量的问题。心量有多大,决定了思想有多丰富、思维有多开阔。

信息社会、大工业化时代,“教会徒弟”不仅不会“饿死师傅”,而且实实在在能够相互启发、激励,共同成长、进步,师徒实现双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10:38:13 | 查看全部
师徒制依然有“春天”

文/庞慧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盛行拜师收徒,但凡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如果没有收徒弟,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有一手”。

●师徒关系的淡薄,更多的是受到流水线生产方式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模式的冲击。


我有个小姨,上世纪80年代在工厂做喷漆工时收了一个女徒弟,从此称其为干女儿,倾囊相授。如今小姨退休20余年,师徒俩仍往来亲密,女徒弟结婚生子都有小姨的身影,逢年过节女徒弟也和我们这些晚辈一样到小姨家登门拜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约就是如此吧。

传统师徒关系强调师傅与徒弟之间建立起类似父与子的相处模式,这种师徒之间的“黏性”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也防止了徒弟学成后不尊重师傅。

历史上,师徒模式长期是手工制造业中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的主要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盛行拜师收徒,但凡具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如果没有收徒弟,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有一手”。

改革开放后,有人认为企业应倾向公司运营,员工之间应该平等,工作讲求公平良性竞争,曾经的师徒模式掺杂了太多的私人感情,应该抛弃。于是,师徒关系越来越淡薄。

11.png

当然,师徒关系的淡薄,更多的是受到流水线生产方式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模式的冲击。当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企业的流水线,他们只需简单重复地劳作,技术钻研和创新根本不需要考量。加之职业技术学校的兴起,各种“订单”班盛行,这样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师徒制这一重要的技术传承途径。

进入21世纪,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考验。不少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工人的可贵,一些沿海企业甚至以年薪二三十万元的待遇招聘技术工人。但这时,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高级技工人才断层的窘境。

曾采访过一位高级电焊工,他感叹:“我这手艺可是被铁花溅了上千个疤练就的,现在年轻人愿意干这行的少,我想收徒弟都不容易。”而在瑞士、德国,制造业中保留着完备的师徒制,工人不收徒甚至面临着被罚款的局面。

今天,重视员工价值,重建师徒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提升企业实力的良方。

22.png

数年前,到广西柳工集团采访,这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工程机械企业。这家企业在全面推广师徒制:每个高级工以上的员工要带徒两个以上,并制订带徒计划。带徒成绩作为申报高一级职业资格或参加企业生产技术能手评审的条件之一。这些年,柳工在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屡创佳绩,时不时填补业内某项专利的空白,与这个师带徒体系的作用密不可分。

当下,制造业正经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若能重建师徒制管理模式,以职务升迁、奖金、福利等形式,对带徒出色的师傅进行奖励,促进师徒利益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应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剂良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7 08:02:03 | 查看全部
搞好师徒结对子,对企业的帮助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35:59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魏明东) 的帖子

感谢魏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36:09 | 查看全部
问候老师!周一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10:36:2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8:06:45 | 查看全部

回 5楼(羊君) 的帖子

谢谢老师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9:55:31 | 查看全部

回 6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问候老师!周三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9:55:40 | 查看全部
专页有你真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9 09:55:51 | 查看全部
问好!版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