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山东淄博石油分公司 王颖
从前,家里有一杆秤,秤杆是枣红色的,每一颗星花都亮亮的,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秤杆油润光泽,秤砣用一根棉线绳系着,挂在秤杆上,秤钩钩住物品便可知其斤两了。
庄户人家,用到秤的时候并不多。隔好久去集上买块肉,感觉分量不足,没有凭据又不好当面提出,回家后便找杆称来复验一下。来我家借秤的,多半是这个目的。集上卖肉的摊贩就那几个人,不是本村就是邻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因为短点肉撕破脸皮委实不值,但那时的人穷啊,一月吃不上一回肉,一次最多割不到一斤,若再少给一两半两的,心情自然不好。日子久了,连孩子们都知道,村里在集上卖肉的那个人不厚道,秤每每给得高高的,其实斤两根本不够,他是在秤上做手脚了。所以,后来在集上从他那里买肉的都是不知情的外村人,生意自然惨淡了许多。
每天清晨,天才蒙蒙亮,就有清脆的敲梆声传进耳朵,那是忙碌了半宿的人出来卖豆腐了。刚出锅的热豆腐,腾腾地冒着热气,车稍一动,嫩嫩的豆腐就颤颤地晃,别提多诱人了。母亲有时会拿出秤,称上一斤黄豆让我去换豆腐。在家里是一斤的黄豆,到了换豆腐的秤上也上一斤,甚至有时还会多一点点,这也是家长放心让孩子们去换豆腐的原因,虽然换回来的豆腐上多半会留着几个小小的豁口,那是馋嘴的孩子在路上的杰作。那户卖豆腐的人家口碑一直很好,家里有点事,全村的人都去帮忙,而他因此在称豆腐时更会将秤称得高高的。
市场上有人用起了电子秤。电子显示屏里,将单价、重量和金额显示得清清楚,买卖双方都看得分明,再也不用为秤够不够而纠结,交易过程更加透明。
电子秤很快就普及开来,传统秤的身影渐渐从市场上消失了,偶尔见到一杆带秤砣的秤,不用看也知道它的主人肯定不是生意人,只是将家里多余的粮食瓜果来换点钱的。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守着那杆同样经了许多风霜的秤,别有一番苍凉。
小时候曾拿家里的那杆秤当玩具,也已是很遥远的事了。
前几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段视频,一双青筯暴起的手,一下一下地打磨一根细长的木头。镜头拉远了,一个戴老花镜的老人,神情专注地端详那根细细的秤杆;镜头再切换,秤杆上已嵌入一颗颗星花。一杆秤的制作十分不易,从选材到刨制到打磨成型到最后的修整抛光,需要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得精雕细琢,不容一丝马虎。做的是秤,称的不止是物品,还有良心。
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杆秤。它既识真伪辨善恶,也计算着虚名浮利,孰轻孰重,全凭一颗心去衡量。
传统秤越来越少见了。或许不久的将来,电子秤也会被更先进的衡器所替代。
但人心中的那杆秤却是不会消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