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9|回复: 0

时代需要“包公”精神

发表于 2016-10-19 17:45: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时代需要“包公”精神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公的《书端川郡斋壁》明志诗。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名臣,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包公”是对他的尊称。

    包公生于公元999年,逝于公元1062年,至今已在历史的长河里越过千年,他为什么还能如此为人所敬重?这是因为,包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体恤民情、爱民如子,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人们需要这样的“包青天”,时代需要发扬和传承“包公”精神。

    “爱国亲民”是包拯的廉政文化思想之精髓。“民为邦本,本固安宁”。包拯视民众为国家的基础,基础稳则根基牢,根基牢则国安定。他要求执政者要体察民力,体恤民情。提出“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三者不失”的主张,无不体现他亲民爱国的情怀。

    “清心直道”是包公为自己打上的人生底色,也是他严格自律、清白做人的底线。一个人只有清心寡欲,正直厚道,才能不为利困,不为名累,宁静致远,成就一番事业。纵观包公一生,始终保持“清心”、“直道”本色,打龙袍、斩驸马、陈州放粮、端州掷砚……这让不少人自幼就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佳话大都是以俭廉为主题,包公一生也是勤政廉政的一生。

    包公精神,穿过千年仍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中,更需要发扬和传承“包公”精神。我们相信,“包公”精神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