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4|回复: 6

[聚焦班务任务(3)]“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之“零缺陷”质量管理法

发表于 2016-10-20 15:13: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6班组管理新思路二:聚焦班务任务

“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节选三)

      编者按  在班组管理方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飞天团队”姿控组坚持科学管理、全员参与的理念,将多年来班组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到理论高度,提出并实施了“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破解班组“为赶任务顾不上抓班务、抓班务又影响了任务”的窘境,让班组管理变“千条线”为“一股绳”,变“单循环”为“共循环”,变“控结果”为“控过程”。班组工作划分为班务和任务两类,班务是事务性工作,任务是业务性工作。班务管理一条线,任务管理一条线,班务推进任务、任务带动班务,班组长对两条线信息流融汇统筹,持续推进,构建了双闭环反馈机制——“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
日前,由“飞天团队”姿控组职工自己写作的《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一书将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天,本栏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葛朗台”成本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新传帮带”育人管理、“勇吃螃蟹”创新管理以及“双闭环”安全管理,不同的方面同样的理念,是“飞天团队”姿控组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同根衍生的五大特色法宝,五个枝繁叶茂的分支共同的护佑着姿态控制技术的根,新的时期依然勃勃生机——

      “零缺陷”质量管理法

      全世界典型的航天灾难,每一件无不是触及灵魂的航天质量失控导致的恶果,质量这件事情,在任何行业都是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它就像大雪掩盖之下的陷阱,存在却不容易发现,直到疏忽之后掉入其中的一霎那。
      1960年10月23日,苏联“金星”号运载火箭发射时,发动机没有按命令点火。为查明故障,几十名专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发动机喷火,继而爆炸,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上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用酒精棉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
      1967年1月27日,人类航天史上一个悲惨的日子。三位美国宇航员在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登月任务的训练时,不幸死于事故,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最早因飞船事故而遇难的先驱。
      1967年4月24日, 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驾驶着未完全建造好的“联盟1号”升上太空。24小时后,因为返回地球着陆时降落伞没有弹出来,他遇难身亡。科马洛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空间飞行任务时献身的宇航员。
      1971年6月29日,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与“礼炮”空间站对接飞行24天后,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在归途中因密封舱漏气,同时又未穿宇航服,结果3名宇航员静静地死在舱内。
      1980年3月18日,原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进行燃料加注时发生爆炸,45名技术人员当场被炸死,另有5人送往医院后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其中包括中学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美籍日本人埃利森•鬼冢,其他5人分别是弗朗西斯•斯科比、迈克尔•史密斯、朱迪斯•雷斯尼克、罗纳德•迈克奈尔和格雷戈里•贾维斯。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原定降落时间16分钟前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络,继而在得克萨斯州中部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
      世界航天的质量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运载火箭研制中,而且还导致了重大的飞行事故。
      1962年3月21日上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在酒泉发射场进行首次飞行试验。承载着一代人梦想的导弹起飞后几秒,即呈现出较大摆动,不久发动机起火,随后发动机关机,几十秒后导弹坠毁在离发射台只有300m的地方!事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飞行失败的原因,这枚导弹与仿制的第一枚导弹相比长细比增大、刚度减小,一是在系统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细长的箭体实际上像一根有弹性的“扁担”,在飞行中弹性振动对控制系统有影响,导致导弹飞行失控;二是发动机和箭体结构还有薄弱环节,发动机强度不够,导致结构破坏而起火。在系统设计中仍将弹体按刚体处理,没有针对弹性振动稳定性进行设计,致使飞行中弹性振动发散,加之发动机强度较低,导致发动机管路破裂,尾段起火,发动机断电熄火,首飞失败。
      “现在回忆起这个事情,还是难掩心中的悲痛!”王贵斌是见证当时事故分析的人员,他说:“很多人不顾飞行失败二次爆炸的风险,直接就冲到了火箭坠毁的地方,力图尽可能地保护残片,都希望从那里能分析到有用的,找到失败问题的所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从仿制到自学迈出的第一步,就遇到了如此重大的失利,研制计划推迟倒是其次,对于刚刚建立起自信的设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理上重大打击,也给后来航天人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烙印。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航天飞行器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走向成功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尊重客观规律,掌握客观规律。在控制系统的研制过程中除必须熟悉被控对象、掌握设计知识外,还应倍加重视地面试验的测试覆盖性,不能把问题带上天,设计质量是第一位的,设计质量必须“零缺陷”。
      吃一堑,长多智。我们姿控组始终要求全组人员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第一次没有把工作做对,后续必然要修改完善设计,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浪费。如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就会减少,效率就会提高,同时效果也就是最好的。
      高质量的设计成果确保一次成功,不走或少走回头路和冤枉路,是我们高质量完成工作的经验总结。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在我们的眼里,有难度才有动力,困难是弹簧,你软他就强,姿控人自有化繁为简的高招。现代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统一的思想认识是确保执行力的前提。所以,以提高质量意识为目的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质量体系文件集中学习”“质量文化5分钟论坛”“质量形势任务教育”等活动。任何活动都需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于是,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就是必需的,并且需要不断完善、修订,保证各种规范与时俱进、贴近工作实际。在每年新同志入所后,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设计零缺陷理念的培养,其次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传授零缺陷工作方法,新同志以老同志为学习榜样,老同志可以对此方法进行再认识,极大地提升了设计质量。这就是“防思想麻痹、防无章可循、防有章不循”的“三防”质量管理模式。
      对于质量要求的最高标杆,一定是载人航天任务。参加载人航天和天宫多次任务的李新明和冯昊有话要说:“去一次靶场,3个月,100天,不让回,早起上岗去大厅测试,不上岗就在会议室‘双想’(航天用语,预想和回想的简称),复查报告,复核参数,最终发射成功。成功后,喜悦是必须的,感受最深的还是有一种媳妇熬成婆的解脱感。”冯昊半开玩笑:“白天对着电脑看报告,晚上对着照片看女儿,太折磨人了。”那一年冯昊做母亲不久,就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这个艰巨的任务。我能够体会出差在外思念孩子的感受,而冯昊作为一个新妈妈,按照“零缺陷”的要求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强忍着割裂亲情的折磨。看报告眼睛“磨出茧子”,听报告耳朵“磨出茧子”,做报告嘴巴“磨出茧子”,冯昊的工作无疑是出色的,付出同样也换来了型号队伍的充分肯定,她是当年“巾帼建功标兵”,我们都喊她“女汉子”。“说来有点笑谈,在靶场复查,报告的厚度是论米的,整个执行任务期间,所有的报告加起来,有半个人高”,李新明开场就让我们吃了一惊,当然也很容易理解,一个将航天员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型号,无论做何种要求,我们都觉得不过分。质量“零缺陷”,载人航天队伍眼里容不得沙子,我们只期望航天员代表自己,代表中国,在太空表达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对于飞天的渴望。
      绝对高度的责任心,向载人航天精神看齐是我们质量管理的内在动力。
      设计工作的高质量归根结底来自于扎实的工作能力,提升设计水平的手段,需不断推进、持之以恒,以保证员工能力的提升。我们建立了完整的专业知识库,每个组员都可采取自助的方式进行学习;组内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互相帮助,提高技术水平;组内坚持技术把关的传统,眼睛向内、查缺补漏,由老专家向年轻同志提问,做答辩式评审;对于没有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为先,做好开拓式的工作,例如在组内每周的班组质量分析会上,我们及时总结设计经验,让各型号相互借鉴,就有效地避免了相同问题的再次发生,大幅度降低了设计缺陷。技术把关是姿控组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对于重大方案报告、各型号对外提交的报告,在正式评审前都必须进行组内审查,坚决不能带着问题出组。审查时要求设计人员提供详细的设计报告、设计结果以及重大技术状态变化的相应分析。这对做好方案设计的前期把关、确保设计方案无重大反复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这样的活动,几乎每一两周就会有一次。许多质量隐患就是在挑剔的眼光下被发现、纠正。这就是自助式、互助式、答辩式、开拓式的“四式”质量推进模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质量管理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
      我们在班组管理中,始终认为只有提升了成员能力,才能提升设计质量。组内始终倡导大家要跨型号学习控制技术,跨班组学习管理制度,跨专业学习理论知识,跨系统学习工程经验,跨组织学习先进方法。为此,我们每年都要开展多次各种培训活动,拓宽知识面,提升能力。班组每年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规划,组织核心骨干人才出国或出所培训深造,大大提升了核心骨干人员的能力。人员能力的提升,不仅确保了设计质量,更是确保了全过程质量,确保了航天控制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跨型号、跨班组、跨专业、跨系统、跨组织的学习,是能力提升、开阔眼界的有效方法,是质量工作的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提高。
      几十年的积累与坚持,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圆满地完成了以载人航天工程、高新工程为代表的型号研制工作,无任何质量事故。卓越的成绩实现了全组成员零缺陷的理想境界,我们作为科研类班组的典型代表,参加了集团公司的质量宣传活动,并在2006年获得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姿控组贯彻12所“零缺陷,我的责任”的质量理念,零容忍是为了杜绝失之毫厘的隐患,“零缺陷”质量管理法就是以担当为前提,编制质量底线的大网,管理与技术交织,认识与防范同在,极尽所能,确保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1 17:20:43 | 查看全部
前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1 17:20:56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蓝鹰) 的帖子

问候老师!周五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4 06:04:3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4 07:52: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9:12:09 | 查看全部
好经验,值得学习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1 21:53:48 | 查看全部
零容忍是为了杜绝失之毫厘的隐患,“零缺陷”质量管理法就是以担当为前提,编制质量底线的大网,管理与技术交织,认识与防范同在,极尽所能,确保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