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5|回复: 9

【家庭教育】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四)

发表于 2016-10-22 18:21: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文是李进老师微课的第四篇整理文章,分享的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这两章内容分别涉及的是如何让孩子从固有角色中释放,以及我们做父母的如何把前六章学到的技巧融会贯通。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如何说孩子才爱听》这本书共有7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共情,任何的教育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关系的基础上,而共情是和孩子建立安全关系很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鼓励孩子合作,这里引入了孩子和我们的交集;
第三部分是规则,教会孩子感受规则、适应规则,做出选择;
第四部分鼓励孩子自立,坚持做自己;
第五部分赞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哪些部分是需要我们固定下来的目标和行为,认同孩子的成长非常有意义的部分,让实实在在好的部分滋养自己。



接下来我们开始第六、第七部分的分享:

第六部分,出现了让孩子释放的说法,当我们和孩子共同合作,也学会了守规矩,知道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达成过程当中固定了孩子很多优点,让孩子感觉到“我行”。

孩子有些素质让我们感觉到,他就是这样一块料儿,于是会有一个倾向,对他有一个评价,而第六部分就是要我们避免过早地给孩子一个结论。老人家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这样孩子没什么变化,我们又怎么努力呢?在我们感受到的孩子终身会保持特色的部分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去拓展这个孩子哪一部分?

我们老话也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就只能把孩子的角色固定到一点上去呢?答案肯定是不尽然的。


    分享一个关于释放的小故事:

其实我小的时候院子里的人都会说我是土豆。因为我毕竟爱哭,冬天的时候天气冷,一哭皮肤就跟土豆皮一样,就都觉得我特别娇气,招不得惹不得,这是院子里很多人对我的印象。

但是我的父母亲从来不这么看,所以今天我身上也没有这些习惯。所以我们家长不用把标签早早的定在孩子身上,那么在这个孩子身上就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发生。

每个智慧的父母亲我们是要放开一些,在孩子身上有更多的允许,静静地陪伴,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后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2:49 | 查看全部
那么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关于定的部分是怎样的呢?

在人格结构当中,有一部分叫做气质,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什么叫气质呢?就是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是慢还是快,是比较灵活的,还是比较闷的,是比较稳定的,还是起伏较大的,这种格调和兴致是人的一个气质,是先天形成的,这个东西真的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人格结构里还包括气质、性格、风格、自我调控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性格,性格是孩子社会中相关的人格特征,是在生活当中和人、事打交道形成的,性格就和一个孩子能否适应这个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在这书上,去共同学习也正是为了比较适应的性格养成。

性格的养成会通过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呈现出来,孩子适应还是不适应,适应的时候就可以不被情绪所扰乱,会专注在做事情上,这样才可以决定孩子将来在哪里,和谁在一起,是开心还是不开心,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吗?他的幸福感是怎样的?所以说性格的养成非常的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3:01 | 查看全部
释放孩子的六个技巧




❶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学校回来的时候都会带给我们一大堆问题,比如说,“妈妈,晓玲今天踹了我一脚,我真想打回去,但是老师不让”类似这样的问题摆在你面前,要怎么去回应?

每一对父母都在寻找一双智慧的眼睛,这双眼睛更像一个魔镜,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孩子们天天在出题考验我们,我们也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孩子还给我们的信息进入到身体之后,经过加工产出信息,孩子会从我们的反馈里看出这个事大不大,这个事他做的好不好,父母对他所做的是否认同,这事情有多恐怖,我们如何处理这个信息是对孩子非常的重要。

所以说,从我们对孩子的反馈当中,能够让孩子看到一个和原来不一样的自己。

怎么找机会呢?比方说,你几年前开始玩的飞机,到现在看还是和新的一样,当我们认同物保持的完好,也就认同了孩子对玩具的爱护,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表达对物的态度来传达对孩子的态度。

再比如,中午的时候,妈妈已经做好了米饭和菜,而孩子表示想吃豆角焖面,一般的妈妈会不会表示孩子挑剔、任性呢?而会引发的妈妈会说,我很喜欢你这种说话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责怪别人。

这两种妈妈之间差了些什么呢?

杨瑛老师在家庭教育的课上提到为人父母时经常会讲,人拿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我们没有的是什么?

为人子女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做好自己的同时,去麻烦父母再去做一次豆角焖面,去坚持这样一个要求,因为我们的父辈太苦了,经历了战争、逃亡、饥荒和动乱,他们的生命里有太多的不安全,他们人生的议题就是“活”,背负了一代人的民族议题,在他们面前,岂止是我们一个人没办法张嘴去任性呢?我们这代人受不了操劳一辈子的父母为我们再去开个灶,所以说这就是我们没有的。

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们,他们见到的是我们时不常要下饭店吃顿好的,穿着得体,时不常还会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突破一些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极限,我们这一代开始有权力活出自己,渐渐在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我们的下一代见证了,也学会了,为什么我们反倒受不了呢?

仔细地觉察我们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允许只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在自我关系当中的部分表达,但是在人际关系当中,尤其是对父母仍然要保持隐忍,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中会自动化地拒绝孩子需要的表达,无法容忍孩子的要求带来的挑战。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人生从觉察开始,我们拒绝需要的表达,没有办法容忍挑战时,一定要觉察,要搞清楚,彼时是和父母的事,而此时是和自己儿女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听他的想法,共情于他的愿望,同时表达遗憾,告知他目前没有办法再去做一顿饭给他,同时引导他,下一次什么时候想吃焖面,要和妈妈一起提前策划,这是和孩子进一步深入达成的好机会。

在这样类似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帮孩子磨炼的是愿望落空时的耐受,接下来改变方向重新达成的能力,孩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碰到他没有经历过的自己时,就没有那么焦虑,更加镇定,相信一定会有办法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3:22 | 查看全部
❷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

如果前一部分是我们父母亲通过回馈孩子的一个问题,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这部分是父母亲创造一个发现,在事情的发现里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妈妈对儿子说,去打瓶酱油,儿子颠颠去了,回来的时候儿子说,妈妈盐我也一起买回来了,这个时候,一般的妈妈会如何回答呢?

很多妈妈急切地想表现出,她对孩子的指导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确是我们帮他达成、具有了这样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晓自身已经具有的这种能力,并归因于他自己的实践所获得。

比如一个孩子对妈妈说,我喂狗喂的可健康了,狗狗从来都不拉肚子,楼下的花花这两天都输液了,这时候妈妈就夸儿子,你做的很棒,喂狗狗粮食定时定量,还会带狗狗出去运动,你安排的好所以咱们家狗狗不生病,你看它的毛色也特别的亮,跑起来有力量,所以说孩子你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把狗狗养好。

就是这样,在孩子发展出一项新能力的时候,就看我们能不能及时的捕捉到,把这个能力所带有的能量再赋予到孩子本身,让孩子相信自己具有这种新的能力,内化成全新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3:33 | 查看全部
❸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无意间就透露出非常真,没有避讳,但是在说你办的这个事很好,捎带的就把做事的人也表扬一下。

一个妈妈在跟姥姥对话,说你的外孙今天打疫苗的时候都没有哭,打完针虽然很疼,他还是听话地坚持举着胳膊,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没有故意表扬孩子,但是孩子在一边听着,马上高兴地表示,姥姥我还做了什么什么事,我很勇敢哦!这样孩子能够感觉到妈妈一直在关注着我,我这样做可以让妈妈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孩子会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他认为自己对父母是有用、有价值的。

每个父母在生活当中擦亮自己的眼睛,多多地发现孩子做的那些小事,再自豪地跟孩子在意的亲人去说,做这件事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❹ 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要以如是观照的态度对待挫折、失败,给孩子呈现出一个新的自己,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经常会打破一个常规的设置,不按套路出牌,我们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和孩子下棋,当他过不去的时候,往往就会悔棋,根本就无视游戏规则,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对稍大一点的孩子表达,输了是不好受,谁都想赢,不过我还是要输得起,祝贺你!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亲表达了允许自己想赢,同时也允许自己输的时候不好受,他带着自己的感受伸出手去祝贺孩子,这种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示范。孩子会学到父母面对失败的时候的一种接纳,可以允许遗憾在自己的身体里呆一会儿,依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了这种对失败的耐受,在生活当中孩子也会慢慢地学会对于考试中失利的挫败,长大后能够禁得住生命中的各种考验。

在咨询当中,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的青年才俊,他们不愁机会,也不愁薪水,往往令他们不能继续很好去工作的恰恰是无法耐受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焦虑,他们的短板让他们无法把自身的智慧发挥到最大化。要想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够真正体验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幸福的感受,会做事是不够的,管理好自身情绪也非常重要。

我们把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带着感受接着去做事情的过程呈现给孩子,影响到孩子,生活将处处都是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3:44 | 查看全部
❺ 记住孩子一个特殊的时刻。

作为家长,我们要留意孩子曾经“行”的时候,比如说孩子在背诵的时候遇到挫折,可以对孩子说,你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三字经,妈妈知道你的记性是很好的哦!

我们要多观察孩子人生当中的许多第一次,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的尝试,发现孩子以往生活经历中具有能力的一些资源,当这个孩子对自己的这些能力进行怀疑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以前是可以的。

孩子回家和妈妈说,今天的体育课,我跳绳没跳过去,老师说我协调性差,妈妈说我不这样认为,你3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被锁在屋外,你从卧室的窗户翻进去,从窗台上跳下去,为我开门放我进去,我那时候就知道你的协调性很强,是很灵活的孩子,老师给你贴的这个标签,它不是事实。

其实孩子为什么拿这个话回来和妈妈说呢?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听别人说自己不好,老师的这个标签让她心情有些沮丧,从情感上她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这个妈妈就能够做到听话听音儿,锣鼓听声儿,从而摘掉标签,打消孩子的顾虑。

❺ 当孩子以原来的方式行事时,家长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比如,在超市的时候,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会哭闹,也许是因为他只会这一种方式,对此我们要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他哭闹会让自己很尴尬,如果他能够在几个心仪的物品中挑选一个,就可以一起顺利离开,这样提出期待,孩子会发现有一个全新的自己出现,既可以接纳那个让人无法忍受的躁动,同时也会按照家长的引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爸爸对孩子说,这个饼干是给全家人吃的,我希望你能克制自己,也许孩子的内心里并不清楚共享和独享是什么关系,爸爸相当于在普及家里的规矩,让他知道为什么要有所节制,孩子就会发现一个可以顾及别人的全新自己。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几个老人一起看一个孩子,这样往往会担待孩子,不愿意告诉孩子说话的语气、方式让自己不舒服,其实爱不是一味的顺从,要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一个孩子对妈妈说,你得带我去商场,口气非常的硬,妈妈就回答道,你这么说话让我很不舒服,你能换一个方式吗?

我们表达感受其实代表了社会主流文化对当下情境的基本要求,对于孩子强势、骄横语气的如果不及时回应,则会影响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3:56 | 查看全部
在我的咨询工作当中,会经常遇到一些孩子,他们会觉得无辜、抓狂,被冷落、被孤立,正是因为他们是读脸盲,当老师或者领导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孩子依然无法预知暴风雨即将来临,还会继续做激怒别人的事,结果就会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对待,这样的孩子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


表态之后家长们又该怎么做呢?我们既要接得住情绪,同时自我还要具有一定的力量,去引导和要求孩子,孩子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应对回馈,他小小的内心既要适应挑战,又要面对父母新的提议,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满足父母,同时不委屈自己,这个拉锯扯锯、你来我往,顶得住压力表达自己愿望的过程中,孩子的自我才是实实在在有力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24:24 | 查看全部
第七章叫融会贯通


我们如何熟练运用以上的所有锦囊呢?

有一个妈妈回到家,发现孩子在生闷气,不理人,她开始在孩子的面前晃,想讨好孩子,接下来孩子说出了原因,她对妈妈给她买的蓝色笔记本不满意,强硬地要求妈妈去换一个别的颜色给她,不然就拒绝使用,让妈妈白浪费钱。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只是认为女儿是被惯坏了,就是给她贴了标签,孩子没有了可变性,就被定格了,这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最不划算的选择。

聪明的妈妈这样回应女儿的要求,问她,你猜妈妈为什么要给你买这个蓝色的?孩子反问道,难道商店里只有这一种彩色吗?妈妈回答:你猜对了。这样简单的两句话就将孩子对笔记本不合意的情绪进行了冷却,之后妈妈谈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知道你是对颜色很有品味的,但是我买回来的时候是特别需要你说谢谢的,女儿也对此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谢谢你给我买的铅笔盒和彩笔,尽管我不喜欢但是还要谢谢你给我买的笔记本,于是母女两个达成和解。

《如何说孩子才爱听》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各位爸爸妈妈都能够共情于孩子背后的需要,这样孩子就愿意和我们有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的建议、感受、需要才有可能被接受。

我们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好妈妈、坏爸爸、溺爱型妈妈、权威性爸爸等等,我们都是普通人,也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教育全部的技巧就是在爱护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我们一起呵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8 08:55:57 | 查看全部
也需要因人而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8 08:56:58 | 查看全部
问好魏老师!周五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